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学术观点

“七觉支” 释义(二):“七觉支” 的平衡与作用

“七觉支” 释义(二):“七觉支” 的平衡与作用

(续前)接下来就是精进觉支。精进在这里是一种努力。但是在我们的经典注解里谈精进的时候,给它加了一个定义,就是“不动摇的努力”。
2月26日 14:42
戒幢讲堂 | “七觉支” 释义(一):为什么你的修学不得滋味?

戒幢讲堂 | “七觉支” 释义(一):为什么你的修学不得滋味?

“七觉支”在佛教的“三十七道品”里面是非常重要的法。我们只要听这个名字,就可以感受到它的重要性,这是七种导向觉悟的心理要素,它们直接的导向涅槃,导向证悟。所以说,对禅修过程中“七觉支”的开发和提升,是至关重要的。
2月20日 15:54
西园寺普仁大和尚 2024年新春开示

西园寺普仁大和尚 2024年新春开示

我们要讲好话,做好事。怎么样叫做好事呢?你所做的事情,对自己有利,对他人有利,对社会有利,对国家有利,对现在有利,对未来有利,这才叫做好事。
2月12日 01:24
大安法师讲净土丨莲祖引祖语证开悟者求生净土之必要性

大安法师讲净土丨莲祖引祖语证开悟者求生净土之必要性

莲祖于此第五重法义中,广引大乘经论,以及宗门教下诸教义公案,一言三复,重重劝勉初发心菩萨,在修行伊始,要认准路头,要有自知之明,要一心归投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切勿我慢贡高,师心自用。
2月06日 16:41
禅修的初学与深入(完结)

禅修的初学与深入(完结)

从方法到态度的变化,在点点滴滴的加深它。第二就是把禅修的觉受和领悟逐渐逐渐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看似一成不变,看上去每天都是如此,差不多的觉受,差不多的体验,可是也就在这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我们的身心实际上每天每天的发生着变化和进步。
2月05日 15:56
禅修的初学与深入(二)

禅修的初学与深入(二)

对于一个初学者,慢慢地进阶到这样一个阶段,能够在教理上不断深入,对自己所修的法门越来越通达,能够不断开启“禅者初心”,用一种非常清新的态度对待每一次修行。
2月04日 17:32
虚云老和尚:痛下苦功 不要弄假

虚云老和尚:痛下苦功 不要弄假

我们不论已悟未悟,解悟证悟,一样的要修学,真实行持。所不同者,先悟后修的人,如识途老马,不会走冤枉路,比先修后悟的人较为容易;证悟的人脚踏实地,不像解悟的人浮浮泛泛,也较易得力而已。
2月02日 17:22
禅修的初学与深入(一)

禅修的初学与深入(一)

并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一定会修得越来越好。如果见地没有跟上,对修行的理路没有非常精通,随着时间的推移,很有可能我们的心会再次关闭。
2月01日 16:46
如何克服学佛路上的种种障碍(下)

如何克服学佛路上的种种障碍(下)

任何大事业都不是一时可以成功的,修学佛道更是大事业中的大事业,需要一点一滴地积累,一级一步地迈进。此生我们有幸生而为人,诸根具足,得闻佛法,更有明辨是非的头脑,已经减少了很多果报上的障碍,就应该好好把握这么一个大好机会,从事以上所说七种心的修持,更进一步去消除业障、烦恼障,以期生生世世都在菩萨道中前进,最终从迷失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
1月31日 14:44
戒幢讲堂 | 智慧的心灵不迷茫(下)

戒幢讲堂 | 智慧的心灵不迷茫(下)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我们是心的奴隶,不是心的主人,是不是这样?所以佛教形容众生的这个状态,就比喻为随业流转。就像滚滚洪流中一片树叶,根本就没有办法安定。被洪流卷着走,这就是我们心灵的现状。
1月30日 17:22
如何克服学佛路上的种种障碍?(上)

如何克服学佛路上的种种障碍?(上)

我们已经了解到起惑(烦恼障)、造业(业障)、受苦(报障)的三障生起次第,那么要消除这些障碍,就必须追根溯源地从烦恼障下手。在佛教看来,我们之所以有种种烦恼,根本在于我执深重,若是什么事情都以我为中心,势必会看不破、放不下。破除我执当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但初发心者不妨从以下这七种心念做起:
1月29日 17:07
戒幢讲堂 | 智慧的心灵不迷茫(上)

戒幢讲堂 | 智慧的心灵不迷茫(上)

一切修学的核心,无非就是生命关怀。 我们需要回归到自心来实践 打理好了自心,就是打理好了一切。
1月26日 16:48
济群法师:你是否也误解了无念?

济群法师:你是否也误解了无念?

六祖坛经云: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
1月25日 15:46
《金刚经》的正确打开方式,你知道吗?

《金刚经》的正确打开方式,你知道吗?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是不少人谈及《金刚经》的第一印象。其优美的文辞、晓畅的翻译、玄妙的义理赋予了它显赫的声名。然而作为佛教般若系的核心,其智慧又往往难以理解,如“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
1月23日 10:55
如何看待别人的修行(二)

如何看待别人的修行(二)

佛陀接下来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他是先反问阿难:如果有两个人,都犯了戒。犯戒了之后,他们又都重新改过了。这两个人,一个人的情况是“彼于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就是他不了解心解脱、慧解脱;另外一个人,他也是犯戒了,但是他对心解脱、慧解脱如实知,他也是开始有所违犯,后来不再造作犯戒的事情。两个人都是先有过错,后来变得清净。
1月18日 16:56
生命关爱丨明来处、知去处、晓归处

生命关爱丨明来处、知去处、晓归处

祭祖,看似是祈求祖先庇佑。但归根结底,是我们在茫茫世间,定位自己的过程,明来处、知去处、晓归处。
1月15日 16:07
如何看待别人的修行(一)

如何看待别人的修行(一)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经典是《杂阿含经》中第九百九十经。讲座题目叫《如何看待别人的修行》。因为这可能是我们每个学佛人,甚至包括非学佛人,都会比较关注的问题。我们经常会忍不住想要判断一下谁修得好,谁修得不好,谁的功德大,谁的功德不行,谁能够生到殊胜的地方,谁生不到殊胜的地方……会有各种各样的分别和困惑。
1月10日 16:28
朱清时:物理学走近阿赖耶识(下)

朱清时:物理学走近阿赖耶识(下)

波姆认为宇宙存在本体就类似佛学的阿赖耶识,本体究竟以什么样的状态存在,它才能够投影出宇宙的万事万物?他们就认为全息摄影是本体存在的方式,全息摄影是这样的——当然,我们大家都在享受现代科学的成果,全息摄影就是一个——如果我们要照一个东西的相。
1月04日 14:43
朱清时:物理学走近阿赖耶识(上)

朱清时:物理学走近阿赖耶识(上)

大家都知道我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几十年的人,有不少人好奇,说你现在为什么对佛学这么感兴趣?正如刚才正成先生介绍的,张铁林先生在之前说过,现在科学家中间有不少人都在讲佛学,这是什么道理?我就用亲身体会给大家说一下。
1月03日 15:11
我们一直在找寻和渴求某种形式的独立,因而受苦

我们一直在找寻和渴求某种形式的独立,因而受苦

什么是恶行?大体上说,恶行就是带给我们痛苦的东西。什么是痛苦?在大乘佛教中,苦有很多含义。当然,有明显的痛苦,例如疾病。可你要知道,不确定性也是痛苦。
12月22日 14:26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佛学常识
更多
各地寺院
更多

精彩推荐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