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太虚大师常住灵隐寺的一年

来源:灵隐寺 2021-06-21 11:04:02


在太虚大师的著作中,有三篇文章是专为灵隐寺所作的,分别是《灵隐慧明照和尚行述》(1930年5月)、《灵隐寺弥勒殿碑》(1931年4月)、《灵隐寺募化重建罗汉堂启》(1937年4月)。其中《灵隐慧明照和尚行述》和《灵隐寺弥勒殿碑》的署名都是“灵隐寺座元太虚”。

“座元”,在禅林中是首座的别名,乃僧堂座位之元首。首座的职责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辅佐住持处理大小寺务,二是在修行方面为众僧作表率。也有的丛林于首座之上另设座元,以为西序之首。因此,座元必须由德高望重的佛门耆宿担任,否则此执事之位可以空缺。

查阅太虚大师口述的《自传》及后人为他编撰的《年谱》,可以知道大师一生中除住持道场,鲜少担任其他寺院的执事。单从大师为灵隐寺撰文时以“座元”为署名,便可知他与这座千年古刹法缘之深厚,非同一般。

太虚大师与灵隐寺结缘,始于1920-1921年先后于杭州住持净梵院、弥勒院和净慈寺期间。当时,太虚大师刚刚结束了在普陀山近三年的闭关,应请来到杭州住持寺院。这个过程中,得到了灵隐寺的大力支持。灵隐寺常住帮助接管和料理寺院,慧明方丈在大师升座时为他传法送座,却非法师(慧明方丈弟子,后接任灵隐寺方丈)则在净慈寺担任知客,协助大师整顿寺务。

20世纪30年代灵隐寺山门

之后数年,太虚大师为弘法利生奔波于各地,累计有五六年的时间并未到过杭州。

1927年7月,太虚大师再次来到杭州灵隐寺,因为方丈慧明法师和已任灵隐监院的却非法师“深留久住”,遂于寺中休夏。而这一留,就住了近一年之久。在此期间,除短暂前往上海、厦门处理事务,太虚大师多数时间都住在灵隐,直到1928年春末。

太虚法师在灵隐病中(1928)

也正是从这时开示,太虚大师多了一个“灵隐寺座元”的身份,成为他与这座道场殊胜法缘的象征。本文将结合大师《自传》和《年谱》的相关记载,从三个方面来向各位读者介绍太虚大师留住灵隐的这一年时光。

一 潜心著述

在灵隐寺休养期间,太虚大师虽然外出不多,却也并未休息,而是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写作上。他先后完成了《佛法救世主义》、《现实主义》、《自由史观》、《告徒众书》、《大乘宗地引论》、《对于中国佛教革命僧的训词》等多部著作。

《真现实论》

其中体量最庞大、内涵最丰富、影响最深远,也最能体现太虚大师独到佛教思想精髓的,当属写作于1927年10月的《现实主义》。这是大师依据佛法原理反驳儒家对佛教“消极避世”的偏见,同时回应自五四以来已在学术界占主流地位的实证主义、现实主义等西方思潮,强调唯佛法乃真现实的一部巨著,后被编为《真现实论宗依论》。

太虚大师认为其他宗教、哲学等学说皆不足以称为现实主义,唯有佛法“法尔如是,亦曰本来面目,亦曰真如”才是真正的现实,也唯有了悟“缘起性空”这一宇宙真相才算是明真现实:

宗教执唯神故;哲学与科学,执唯我或唯物故;实验主义或实际主义,实用主义、又现实主义、实证主义,似为现实主义,然未脱唯我或唯物之执;孔家哲学似为现实主义,然未穷现实之量而犹有拘局;故佛陀为无主义主义之现实主义者。而现实主义,虽镜涵万流,含容一切,要非佛陀不足以正其名也。以简别世俗现实主义,故名曰《真现实论》。

透过这些分析,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太虚大师对面对高度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学术思想时诠释与解答的技巧,更彰显出他的佛法见地之高超、理论应用之自如。

在系统阐述个人思想的同时,休养期间的太虚大师也积极评述时人著作,回应社会关切,发表了《与竟无居士论作师》、《生活与生死》、《论掌珍论之有为空量》、《再论唯识与法相》等文章,与其他佛教学者进行义理上的讨论。

除此之外,太虚大师也有一些对世间学说的评论,如《评郭沫若论文化》、《评(迈格文)佛家哲学通论》、《说四度以上的事》、《论(韦尔斯)世界史纲》、《评(渡边秀方)中国学术史概论》、《东方杂志短评四则》、《评胡适戴震哲学》、《克鲁泡特金的人生善行学》等。这些文章也从侧面证明了太虚大师长期以来对世间哲学、社会学思潮的高度关注。

二 接待来访

灵隐寺不仅是太虚大师休养著述的绝佳处所,也为他接待来访客人提供了便利。

根据《海潮音》月刊中的照片和太虚大师相关诗作的记载,目前已知的曾拜访太虚大师于灵隐寺的政要有陈铭枢(《海潮音》1927年第八期)、陈训正(《海潮音》1927年第十一、十二期合刊)、戴季陶(《海潮音》1929年第八期)何键(《海潮音》1929年第十期)等。此外,前往灵隐相访的还有学者黄忏华、程演生、赵寿人(1928年春)等,外国人霍金博士(《海潮音》1932年第七期)、挪威信义会艾香德牧师及之江大学费佩德校长(1930年五月)等。

《海潮音》月刊

1928年春天,太虚大师在灵隐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不久前刚刚恢复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务的蒋介石。在前一年(1927)的八月间,蒋介石因各方压力,被迫下野,从上海回到老家奉化。九月,他电邀太虚大师往游奉化雪窦寺,大师遂在灵隐寺监院却非法师的陪同下前往。抵达雪窦后,大师与蒋氏长谈竟日,同游千丈岩。次日恰逢中秋,大师寓居溪口文昌阁,相与赏月,并为蒋氏夫妇(经国之母)略说《心经》大意。大师即景赋诗,有“千古相知有明月,一生难忘是中秋”句。

1927年十月,蒋介石出访日本,会见了日本首相并获得支持,年底回国后又与宋美龄结婚,与宋子文、孔祥熙等大资产阶级联姻,势力豁然强大,迅速在次年(1928)元旦后重新当上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蒋介石在杭州灵隐寺与佛教领袖太虚大师、灵隐寺监院却非法师合影

1928年春节刚过,蒋介石到杭州灵隐寺游览,拜访太虚大师,并与太虚大师、却非法师合影纪念。此次灵隐见面后,蒋介石联合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迅速打败了奉系张作霖,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正式建立起了国民党对中国短期的统治,这已经是题外话了。

三 重燃信心

1927年夏至1928年春,这是太虚大师繁忙的弘法生涯中难得的休养时光,西湖的明山秀水与灵隐的暮鼓晨钟抚慰了壮志难酬的太虚大师,令他在休息的同时渐渐重燃了改革佛教的信心,这一转变过程在大师留下的诗作中可见一斑。

1927年立秋之日,却非法师写了首诗,太虚大师也唱和了一首:

静居观物变,浑欲入山深。

炎逐微阴尽,秋惊凉雨侵。

几曾怜白璧,只有拜黄金。

却笑骑牛背,人人牛迹寻。

本诗的第一句“静居观物变,浑欲入山深”明显透露出一种隐遁之意,似乎有些消极,而这也与《海潮音》编者所记的内容相吻合:

友人造访归来言:法师近似抱有消极之观念。尝曰:今佛法既衰,僧亦不振,外摧内腐,其何以自存哉!余虽力竭声嘶,其奈如聋若哑之僧徒乎!言已太息者再,云:呜呼!今者浊流掀天,观我沙门,谁曾顾及维护佛法之大计?坐拥着作面团团想,其他无足论矣。

太虚法师在西湖灵隐寺与陈真如诸先生之摄影(1927)

而到了1928年的立春,也就是仅仅半年之后,太虚大师又写了一首《立春有感》:

微雪明明见,寒云密密封。

远山增黯淡,流水自叮咚。

人已度新岁,天犹带旧冬。

乾坤不终蛰,一震起潜龙!

于诗句中不难窥见,大师此时的心境较之前诗的颇为消极已有所改变。

这一年暮春,与大师同期受戒于天童却已十年未见的故友昱山法师拟养老杭州回龙寺,路过灵隐,拜访大师,盘桓三日。太虚大师又有唱和之作三首:

(一)

春满湖山花满林,连朝阴雨阻探寻。

老天不解如人意,何日方能慰此心?

傥得狂风腾虎啸,尽教枯木作龙吟。

浮云扫却晴空现,涌出红曦换绿霖。

(二)

朝辞南海云,暮饮西湖水。

刹那发真照,十方虚空坠;

化为春雨声,不露日月面。

无二无二分,何处更相见?

(三)

不从山上见,即向海边逢。

恰是红初瘦,悠然绿正浓。

深怀明太祖,来吊宋高宗。

吸尽胥江水,回龙去作龙。

从中可以看出大师的踌躇满志,较前《立春有感》诗更见积极。

果然,没过多久,太虚大师就结束了自己在灵隐寺近一年的休养,前往上海医治神经痛,并于这年的八月开启了自己游化欧美各国的旅程,为自己的弘法事业掀开了新的一页……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