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宗学法师:正念的力量——《坛经》与现代人的生活

来源:中国佛教协会 2021-05-20 10:45:28

《坛经》全称为《六祖法宝坛经》,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言行录,由他的弟子法海集记。除了佛陀的开示被称为经典之外,唯一被世人尊崇为“经”的就是这部传诵千年的《六祖法宝坛经》。《坛经》被视为禅门的无上宝典,在中国佛教史上也是一部承先启后、划时代的巨著,开创了中国佛教崭新的局面,从此禅几乎成了中国佛教的代名词。禅的精神在《坛经》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深刻地影响了和正在影响着人类的思想、文化和生活。《坛经》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朵超脱飘逸的奇葩。西方著名禅学家瓦茨氏(Alam Watts)赞叹《坛经》是一部“东方精神文学最伟大的杰作”。《坛经》有如此重要价值和崇高的地位,那么《坛经》究竟向世人传递了什么样的精神信息?《坛经》对于我们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又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随处作主

在《坛经》里,六祖惠能大师明白深刻地阐释了顿悟法门的要义,顿悟确实是《坛经》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禅宗的精神特质。但顿悟不是研究辨析的结果,那是一种深刻的般若智慧,它源自于真实之心和圆融正念的生活。

《楞严经》曰:“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所以我们仍然要回归现实的生活中,“起正真般若观照”,消融无量劫以来的妄想情虑。达摩祖师教人以“壁观”安心,“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时人有称达摩祖师是“壁观婆罗门”。此后直至五祖皆延续了达摩祖师潜形山谷、肃然静坐的宗风。

禅,即禅那(Dhyana),本义是思维修,新译静虑,“心静一境而慎审思虑”的意思,基本上是以“看心观静、不动不起”来解释坐禅。六祖惠能大师革新了这些观念。《坛经.坐禅品》曰:“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坛经》中超越传统佛教教义而具有革命性的学说俯拾皆是。由于六祖对传统修行方法、教义阐释的革新,使禅在中国有了划时代的发展。曹溪禅放弃枝末问题的诠释分析,在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中着力,直下无住,见自本性,这与“住心”一境的止观定法是非常不同的。

曹溪禅的卓越之处是皈依自性佛,从宗教的信仰,而达宗教的自证,于是佛不再是高远的理想,而是直下可以体证的;圣人也从不可思议的仰慕中,回到了现实人间。

佛陀说:“过去已经逝去,未来尚未来到,只有当下才是我们真实的生命。”佛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当下解决生命的解脱问题,法受用于此时此地,当你开始修行的时候,痛苦的转化和心灵的康复就已经开始了。《坛经》没有繁琐的哲学思辨和遥远的宗教情愫,《坛经》直承佛陀心法,以简易、朴实的语言,随方解缚,触处皆是自在解脱,恢复了人间佛教的本来面貌。

应无所住

对于佛教所有的教诲都不应拘泥于文字,六祖的开示与佛教这一传统一脉相承,只不过六祖是以较为猛厉的方式引导人们进入直接的精神体验,只有直接体验才能触及实相。

六祖在《坛经.定慧品》里为我们开示了无念法门,将佛法的修行切实地落实到了现实的生活中。经云:“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无二相”就是不起分别心,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真如是宇宙的本体,“念真如本性”就是从虚幻的妄念中觉醒过来,回归当下实相的世界。

透过六祖对无念、无相、无住的阐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无念、无相、无住只是六祖应机说法,其本质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念,就是从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虑中摆脱出来,安住当下,清楚明了自己的身心,以及周遭正在发生的事物的无常无我、缘起性空的本质,明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法,超越彼此二元对立和对生死的恐惧,从而对日常生活中优美宁静的事物保持清醒的觉照,六祖称之为“智慧观照”。正念是佛法的核心,修行的关键就是处理好当下的一念心,“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当正念存在的时候,无念、无相、无住也就存在,我们的思维就是正思维,我们的话语就是正语。

正念是能够把我们带回到当下的那种力量。我们的心习惯于回想过去或担忧未来,我们身在此处,心却不在这里。如此,我们常常被陷于焦虑、愤怒和恐惧不安之中,于是对当下所发生的一切不能清醒地觉知,从而迷失了自我。

反町无格是位剑术高手,一次他走到深山断崖边,一条狭窄的独木桥,通向对面的山峰,桥下是万丈深渊,他试着走了几步,感到头晕目眩,心惊肉跳,便退回原地。这时,一位盲眼老人拄着木杖缓缓而来,走到了桥边,毫不犹豫地跨上去,步履从容,一直走到了对面。反町无格看着老人的身影,忽然受到启示:当我们安住于正念中,我们的心澄明如镜,我们将不被纷繁复杂的假象所干扰,我们的智慧与能量将得到尽情有效的发挥。于是他把剑插在背后,坦然走上独木桥。桥下的万丈深渊不见了,只是一片自在平常的心境,安然走到对面。从而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在格斗中,剑手的眼睛也是一大障碍,剑道的极致在“无眼”,当然不是真的不需要眼睛,而是在高度的正念中,我们的直觉将是清晰的,我们将对身处的环境有足够清醒的认识,超然于眼前虚幻的情景,进入实相的世界,于是我们能够冷静、客观、敏锐地应对当下发生的一切。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事实上也是回归到现实的时间与空间,尊重客观事物的存在,做出相应的理性抉择,展示了正念的智慧。

从心开始

佛陀曾经说过,生死问题本身就是正念的问题,一个人是否活着,取决于他是否有正念。正念就是活在当下,就在走路、洗碗、刷牙、扫地等日常生活中。保持正念,我们的心在任何环境中都将平静安详,如森林中寂静、清澈的池水,我们将清楚地看到一切事物的本然。当我们安住在正念中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就是生活在净土当中。

如果我们在喝茶的时候,只想着诵经,那么喝茶的时候,我们没有活在当下,我们没有体验和享受到喝茶这一生命中的清净祥和之美。茶道就是培养我们正念地喝茶,如果我们不会喝茶,那么我们同样也不会诵经,诵经的时候,将会只想着其他的事情,这样我们就不断地迷失在对过去和未来的遐思中,出没于六道无尽的轮回,不能真正地过好生命里的哪怕是一分钟。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既有智慧和慈悲的种子,也有贪、嗔、痴等等烦恼的种子,我们已习惯于让电影、电视等各种媒体不断地向我们传送浮躁、暴力和欺骗,浇灌和强化我们心中已有的烦恼的种子,我们犹如骑上一匹难以驾驭的快马,丧失了对自我的把握,因而我们心中宁静、快乐、智慧的种子就很难破土而出。为了让我们心中好的种子抽枝发芽,健康茁壮地成长起来,我们必须练习觉照,培养正念,以便把心中烦恼的种子转化成清净的慈悲、平等和宽容。

当正念的力量足够强大,就能打破五蕴六尘的束缚,顿见真如本性。一个人只要能够见性,他将对宇宙终级真理以及生命的实相产生深刻的洞见,带来深邃的和平、博大的宁静与无畏的精神力量,他将能够以一种绝对的冷静和清醒看待生活中的幸与不幸、变幻沉浮。

改造世界要从当下实现自己内心的和平开始,从安详的步履和调柔的呼吸开始,只有当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实现了真正的和平,社会的和谐才有保障。如果我们不快乐,也不安详,我们就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和安详,如果我们内心充满了正念,我们的生命之花将绽放出祥和与喜悦,我们周围每一个人都将得到我们祥和喜悦的滋润,我们就是菩萨,六祖说:“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

菩萨不是活在云端的神话人物,他们是充满慈悲和毅力的现代人。我们的自性具足一切善法,我们应该在当下就和诸佛菩萨深刻的了悟相应,如果我们心中充满了济世的愿望,能够以坦荡的胸怀和慈悲的眼睛去对待每一个人,我们当下就和菩萨的精神相连了,他们就在我们的自性中,而我们也是诸佛菩萨在时空中的化身。

供稿:中国佛教协会人间佛教研究基地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