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瑞法法师:汉传佛教净土宗祖庭与国际交流

来源:中国佛教协会 2021-06-25 11:04:17

约公元一世纪,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外来的佛教与中国本土的儒家和道家历经几个朝代的磨合与交融,到了隋唐时代,逐渐形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在佛教教理的组织方面,到了唐代已形成了三论宗,天台宗,贤首宗,慈恩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和密宗八个主要宗派。各宗派亦有其根本祖庭,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祖庭文化。直到现在,每一座中国寺院乃至每一个佛教徒都可寻根问祖,追寻到属于自己宗派的祖庭。随着中国佛教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汉传佛教祖庭文化在中国佛教弘传中发挥着积极着用。本人出家剃度于禅宗的曹洞宗所属寺院,法嗣禅宗的曹洞和临济二派法脉,毕业于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常住苏州灵岩山寺八年,修行以净土为指归,所以对净土宗情有独宗。因此,在这里只着重探讨几所至今比较有影响的净土宗祖庭——江西庐山东林寺,山西玄中寺,陕西西安香积寺和江苏苏州灵岩山寺在弘扬净土及其在国际交流中的影响。

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与东林祖庭

净土宗思想在东晋时由印度传入中国,开祖于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相传慧远大师与十八高贤共结莲社于庐山,同修净土。被后世推崇为净土宗初祖。虽然当时净土宗的理论还没有完善,但以其后世对净土宗的影响和贡献,足以配称。

慧远大师(公元334年—416年)东晋时代人,俗姓贾,出生于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世代书香之家,远公从小资质聪颖,勤思敏学,精通儒道,旁通老庄。二十一岁时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于是悟彻真谛,感叹地说:“儒家九流学说,皆如糠秕”。于是发心舍俗出家,随从道安法师修行。远公大师出家后,卓尔不群,发心广大。常欲中总摄纲维,以大法为己任。精进为道,无时成懈,道念日纯。道安大师常常赞叹说:“使佛道流布中国的使命就寄托在慧远身上了”。由此可见远公的器识超出常人。在弘法传道过程中,许多人自动归投到远公门下。东晋太元四年(公年379年),道安大师为前秦符坚所执往长安,其徒众星散。这时远公率领弟子数十人,本来打算去广东罗浮山,路过浔阳(今九江),见庐山清净,足可以息心敛影办道,于是驻锡庐山龙泉精舍。当时,有远公道友慧永对刺使桓伊说:“远公刚开始弘法,就有很多徒弟来亲近他,将来一定有更多的学者来亲近他,如果没有一个比较大的道场,将来怎么接待徒众?”桓伊听了这话后,即发心建造东林寺,东林寺建成于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远公自此以东林寺为道场,修身弘道,著书立说,三十年迹不入俗,影不出山。东晋元兴元年(公元402年),远公大师谛结莲社,集慧永,慧持,道生,刘遗民,宗炳,雷次宗等123人,于东林寺般若云台无量寿佛前,建斋立誓,精修念佛三昧。他们大多有定中见佛的体验。据史料记载,远公于禅定中三次见佛,刘遗民专念禅坐,始涉半年,定中见佛,行足遇像,佛于空现,光照天地,皆作金色。此后,净宗祖师多有仰望效法,结社念佛·庐山东林寺也以净土宗第一祖庭的地位,屹立于佛教之林,开山祖师慧远大师被尊称为净土宗初祖。由于远公的德望,当时的东林寺成为南方的佛教中心。(参照《东林祖庭》网donglin.org/zhuting/rw/2010/0706/2166.html)

时至今日,庐山东林寺仍然不愧为是中国净土宗的根本道场,虽遭文革劫难,改革开放后,在各级政府部门和中国佛教协会的支持下,前任方丈果一长老,传印长老,及现任方丈大安法师的领导下,东林祖庭迎来了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自改革开放后,先后重建慧远塔院,佛陀跋陀罗舍利塔,大雄宝殿,开甘露戒坛,重建莲社,建成四十八米高的阿弥陀佛接引像等硬体建设。尤其在现任方丈大安法师带领下成立庐山东林净土文化研究会,办《净土》杂志,以净土五经一论的圣言量和中国净土宗十三位祖师著作为两大参照系,提倡解行并重。创“东林佛号”念佛法,结合调息,调身,调心,经行为一体,带领行者念佛摄心,传播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弘扬契理契机的净土法门。

山西玄中寺

山西玄中寺位于交城县城西北的石壁山中,又称石壁寺,永宁寺,也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祖庭。玄中寺兴建于北魏延兴二年(公元472年),中国净土宗理论的奠基人物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都先后驻锡过玄中寺。昙鸾住持玄中寺时,著有《往生论註》这部伟大的净土宗著作,创建性地提出“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本愿力故”,以此奠定净土的理论基础,对净土宗的最终形成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道绰大师抵达玄中寺,因睹《昙鸾和尚碑》,被碑文中记述的昙鸾大师念佛往生所感动,此后住持该寺三十余年,以玄中寺为中心,传播净土教义,提倡掐珠念佛。道绰大师传承,弘布并丰富发展了昙鸾大师所宣导的教理和教义。著述《安乐集》,判圣净二门,舍圣道,归净土,导众生念佛往生净土。声名远播,四众归向,念佛之声响彻山谷,使玄中寺规模渐大,影响日远。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太宗李世民以其天子之尊,亲临瞻礼,施舍名珍,重修寺宇,并赐名“石壁永宁寺”。

善导大师于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赴石壁玄中寺拜访道绰大师,成为道绰门下最杰出的弟子,并留于该寺直到道绰大师圆寂,后回长安大弘法化,从教理上正式创立净土宗。因此,玄中寺为中国净土宗教理发源地,是昙鸾,道绰,善导三位最杰出的净土宗祖师先后驻锡,一脉相承的祖庭。寺内建有三祖圣像的“三祖堂”。

玄中寺同时也是日本净土宗各流派共同尊奉的祖庭,同日本佛教净土宗和净土真宗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这两大宗派都继承了昙鸾,道绰,善导三位祖师的净土法门体系,都尊昙鸾,道绰,善导为他们的祖师,视玄中寺为其祖庭。凡日本这两个宗派的佛弟子来中国参访,都要到玄中寺进香。因此,玄中寺又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

善导大师与西安香积寺

善导大师(西元613—681年)中国佛教净土宗第二代祖师,临淄人(今山东淄博)生于隋大业九年,少年出家,看见西方道绰禅师净土九品道场,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为此净土法门速超生死。唐贞观中到并州去拜谒道绰大师,接受念佛往生的法门。进入长安广度民众,写了十万余卷《阿弥陀经》,画净土变相三百壁。最初住过终南山常常来光明寺说法。晚年住过长安实际寺,又管理着洛阳龙门奉先洞的营造。大师为人护持戒法,未曾举目而视女人,心不念名利。平生以乞食为生,粗衣淡饭持戒精严,而对人慈爱宽恕信念强坚。善导大师读了《观无量寿经》后,被净土的思想所打动。为了求得净土宗真言,他到慧远大师创建的庐山东林寺访求道津,后又到山西玄中寺拜道绰为师。善导宣扬的净土修行方法简单易行,修学此宗不一定通达佛经,广研教乘;也不一定要静坐专修,只需要行住坐卧皆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只要信愿具足,一心念佛,就可往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善导大师的理论对士大夫和老百姓都很有吸引力,经大师的弘扬,三年后,满长城内皆受化。

大师本迹不可测度。古今共尊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莲池大师说:“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见其自行精严,利生广博,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若非弥陀,亦必观音、普贤之俦。呜呼大哉!”印光大师说:“善导念佛,口出光明,乃大神通圣人。”“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说善导大师所说同于佛说,金口诚言,千古不易,其利无穷。日本法然上人赞曰:“弥陀愿王之垂迹。”

大师是中国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是世界各国净土宗信徒共同认可的大祖师。其所提倡的“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修行法门,直接、间接影响了古今中外亿亿万万的人。在世界汉文化圈内,几乎没有人没有听过、念过阿弥陀佛的。在中国佛教史上,曾风生云涌许多大师,但能够如此超越时代、超越地域,广受崇仰,后续不绝,深入亿万众生心灵,影响亿万众生日常生活,令亿万众生获得安身立命,启发亿万众生往生成佛的,只有善导大师一人。所以《瑞应珊传》说:“佛法东行,未有禅师(善导大师)之盛德矣!”

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净土宗创始人之一善导大师圆寂,弟子怀恽等为纪念其师功德,将其遗骸在长安终南山神禾原立塔供养,会葬者倾城,盛极一时。因为善导在香积寺普法,又葬于香积寺,使香积寺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正式创立后的第一个道场。故香积寺成为净土宗祖庭。

香积寺是中国和日本净土宗共同的祖庭,是中日两国悠久文化渊源和源原传流友谊的历史见证。净土宗在8世纪时传入日本,12世纪时,日本僧人法然上人依据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创立了日本净土宗,广泛在日本传播。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是日本净土宗的根本圣典,法然在著述中宣称:“我以善导一师,开净土宗”,所以日本净土宗信徒都以香积寺为其“祖庭”。日本净土宗直绍净宗创立者善导一脉,向来把善导尊为祖师,把香积寺奉为祖庭。

苏州灵岩山寺—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道场

苏州灵岩山寺也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净土宗道场之一。同时,也是国内外驰名的名胜古迹和风景游览胜地。地处太湖之滨,毗邻木渎镇,距苏州市西南方十五公里,山高海拔二百二十公尺。居高临下,湖光山色,蔚为壮观。因为以前多其四石,犹如灵芝壮,故山名灵岩;南列峭壁如城,又名石城山;又因山势右转似象回顾状,故又名象山。

灵岩山,本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馆娃宫的旧址,也是越国献西施的地方。现今尚存吴王遗迹和古迹有:吴王井、梳妆台、玩花池、玩月池、响屐廊、琴台、西施洞、智积井、长寿亭、方亭等。清圣祖康熙和清高宗乾隆二帝南巡时,在山顶筑有行宫,清咸丰十年焚于兵火。

东晋司空陆玩曾居此山,因闻佛法,舍宅为寺,从此,便成为灵岩道场之开端。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西域梵僧智积来寺开山,赐匾额智积菩萨显化道场。宋初改为秀峰禅院。绍兴年间赐匾额显亲崇报寺。明洪初年,赐匾额报国永祚禅寺。明永乐十年重新修缮,明弘治年间被毁。清顺治六年,寺僧重新修建。清康熙十四年布政使慕天颜重建大殿,咸丰十年毁于兵火。清宣统二年,真达和尚接任住持,至民国十五年改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名崇报寺。后至印光大师,仍恢复灵岩山寺旧名。

灵岩山寺开创后,高僧辈出。晋、唐间的住持已无可考,自宋以后,如宋之园照、慈受、佛海,元之石湖、清之弘储等,均为著名高僧。至民国十五年,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卓锡灵岩,远绍庐山东林,力阐净土宗。印光大师为严防灵岩山寺重蹈子孙庙覆辙,特订五条灵岩山寺常住规约如下:

一、住持不论台、贤、济、洞,但以戒行精严,深信净土法门为准,只传贤、不传法,以杜法眷私属之弊。

二、住持论次数、不论代数,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后之嫌。

三、不传戒,不讲经,以免招摇扰乱正念之嫌。堂中虽日日常讲,但不升堂,不招外方来听耳。

四、专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应酬经忏佛事。

五、无论任何人,不得在寺内收剃徒弟。

以上五条有一违者立即出院。

印光大师以此五条规约弘扬净土、振兴佛教、匡正时弊。五条当中就有第一、二、五等三条是为了防止灵岩山重蹈子孙丛林的覆辙。“有一违者即出院”,可谓严厉之至。从此灵岩山道风为之一振,迄今不衰。

现今灵岩山寺方丈明学长老,恪守印光大师遗规,他曾说:“灵岩山的出家人都是来自十方,也就是五湖四海,这是因为灵岩山不准私收徒弟,这样就不会形成帮派,便于管理。”明学长老说:1980年刚落实宗教政策,出家人很少,但灵岩山还是坚持印光大师之规,不在寺内私收徒弟。

明学长老,现已届94岁高龄,浙江湖州人,兼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主席,江苏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苏州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长老遵照印祖的教诲,本着全体佛教的观念及菩萨四弘誓愿,以勤劳刻苦、淡泊名利、坚忍不拔的精神,致力于净土宗的弘扬,并与人间佛教相结合,避免简单化的修行方法。他虽年岁已高,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领众熏修,几十年如一日,从而使灵岩山寺道风丕振,常住兴旺。在灵岩道风的召感之下,慕名而来的僧人越来越多。他们受到净土道场纯正道风的熏染,身心净化、安然。他们中许多人一住就是十多年。灵岩山寺的生活条件虽然不算好,而居住的僧众常年在150单左右。灵岩山寺每天坚持早晚课诵,半月诵戒,念佛堂常年“佛七”等,其摄受力量,不言而喻。灵岩山寺不做经忏佛事,已经远近闻名,而上山参加精进“佛七”的善男信女常年不断,从而较好地保持了印祖专修净业道场的特色。

灵岩山寺1948年在过去西有佛学研究社的基础上开办净宗佛学院,当时担任教学工作的法师大多毕业于宁波观宗寺。如:碧林、莲因、化东、梵光、种莲等法师,讲授《弥陀要解》、《四教仪集注》等天台,净土课程。那时的方丈和尚妙真上人也是观宗寺的学生。因此,灵岩山一直传持“教遵天台,行归净土”的传统。

1980年,由明学法师提请,在赵补老的建议下,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批,于灵岩山创办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学制两年。首届共招收43名新生,于1980年12月10日正式开学。当时的办学条件和设施十分简陋,学生睡广单,生活非常艰苦。经过三十多年的励精图治,艰难开拓,现在已经第十八届了。毕业学僧遍布海内外,有在美国,加拿大弘法,有的在东南亚各国利生,他们都正在为弘扬灵岩道风,继承印祖遗训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中国佛教与国际交往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结语

汉传佛教的祖庭遍布各地,各宗各派,枚不胜举。本文只选择中国净土宗在历史与当今比较有影响的祖庭—庐山东林寺,山西玄中寺,西安香积寺和苏州灵岩山寺的历史形成,主要人物,修行道风,以及在弘扬中国佛教文化,阐扬净土,以及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作一简单的介绍,请诸大德指教。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