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体恒法师:从大肚弥勒信仰在当代印度的流行看佛教中国化

来源:中国佛教协会 2021-06-28 11:27:07

内容简介:近些年来,汉传佛教大肚弥勒佛在印度获得普遍信仰,传播甚广,成为一种“新弥勒信仰”。这种信仰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是佛教信仰与中国民间信仰的结合,它不同于正统的佛教信仰,却推动了汉传佛教在世界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

关键词:大肚弥勒 中国化 印度 风水 民间信仰

作者:体恒(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

“弥勒”意译为慈氏,佛典中常称其为阿逸多菩萨,是被授记的未来佛,又被尊称为“弥勒佛”。“弥勒”是其姓,音译于吐火罗语Metrak或Maitrak,梵文为Maitreya,意译为慈氏;其名为“阿逸多”,译为“无能胜”。另外,也有人说“阿逸多”为姓,“弥勒”是名。经典中有很多弥勒事迹的记载。释迦佛化世时的弥勒,生于南天竺一个婆罗门家庭,值遇释迦世尊修得了慈心三昧,有慈悲的救苦精神,所以被称为慈氏。他先佛入灭,生于兜率天内院,经过四千岁,然后再下生人间。当他降世的时候,世界比现在美好许多。佛经关于弥勒化生的记载,引得历史上无数民众礼拜、信仰,并祈求能够得生其所化生的国度。弥勒信仰也曾长时间流行于印度、中国等地。古代印度佛教,无论小乘、大乘,都有弥勒信仰的流传。印度大乘佛教两大法脉中的瑜伽学派,就是在弥勒菩萨的直接影响下产生。弥勒信仰的流传,特别是大乘佛教兴起之后,弥勒造像大量出现,中国古代赴印的求法僧有许多相关记载。今天世界各地的一些博物馆中,还收藏不少出土于五印各地的各种古代弥勒造像。

弥勒信仰几乎随着佛教的传入同步进入中国,弥勒信仰的传入首先从经典的翻译开始。最早记述弥勒圣迹的经典是安世高的《大乘方等要慧经》,而道安“特崇弥勒”,“开辟了信仰弥勒净土”,之后弥勒信仰遍及华夏。中国汉传佛教保存了不少关于弥勒信仰的印度佛经,自西晋至唐,先后有十数本相关经典被译传中国。弥勒信仰的兴盛使瑜伽宗也在中国发扬光大。早在西秦(西元4-5世纪)时期,甘肃炳灵寺石窟已有弥勒造像的出现。汉传佛教的弥勒像造型共有三种:根据《弥勒上生经》塑造的弥勒为菩萨形象;根据《弥勒下生经》塑造的下生形象为弥勒佛像;自五代之后,随着浙江奉化雪窦寺契此和尚应现为弥勒的传说的流行,及禅宗兴起、禅寺一统天下之后,对弥勒化生说的推崇,中国汉传佛教寺院供奉的弥勒形象转变成了以光头大肚、欢喜大笑、袒胸露腹为主的一个中国僧人形象,这是中国弥勒的第三种形象。

弥勒信仰在中国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以寺院僧众和受到过良好佛法熏陶的居士为主的正统佛教派,另一条是那些民间的信仰者。前者对弥勒的理解完全忠实于佛经的记载,而后者则是混合佛教弥勒信仰及民间信仰因素为一体。相对而言,民间弥勒信仰的受众更多,传播更广,内容也更丰富。大肚弥勒的信仰,本身就是起源于民间,所以其在民间的形象与意义也就比寺院的更加丰富。中国民间信仰里的大肚弥勒佛,因其祥和开怀的面容,慈悲包容的胸怀,豁达知足的心态,而为民众视为吉祥的象征,广受欢迎,于是形成了浓厚的供奉之风。所谓“和气生财”,久而久之,弥勒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财神”,甚至造像也出现了手持钱宝、高举元宝,或盘坐在黄金宝座上的形象,他的布袋里也被认为充满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禅宗寺院里迎面而来的弥勒形象,也被人们请回到了家宅居所,并认为有改善风水、聚气纳财的作用。于是,弥勒信仰又与中国传统的风水文化结合在了一起。

众所周知,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可是一千多年前,由于多种原因,佛教就已在印度衰落,甚至一度完全消失。但是,一个令人想不到的现象是,在佛教作为弱势信仰的今日印度,中国民间的大肚弥勒信仰居然跋山涉水传播到了印度,成为跨民族、跨国度、跨语言、跨宗教、跨阶层的一个印度当代“新弥勒信仰”,而且广泛传播,非常兴盛。在笔者曾做过的一个社会调查中,高达87%以上的受访者都知道弥勒的名字。甚至,这种新信仰已经出现了印度本土化的新趋势。“新弥勒信仰”的信仰主体与传统中印两国的弥勒信仰皆有区别,供奉的不是古代的弥勒佛、弥勒菩萨,信仰内涵又与正统的汉传佛教的大肚弥勒观念完全不一样。

汉传佛教的大肚弥勒信仰,能够传播到印度,与中国传统的风水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以风水为代表的数术传统,在与各种形态的宗教信仰的交融中,表现出了它独特的‘超力’特征。”笔者以为,近代中国在思想领域对印度有两大影响,一个是毛泽东思想,而另外一个就是中国传统的风水思想。前者虽然也在印度社会有一定影响力,但传播不普遍,还受到印度政府和大部分民众的戒备。而后者则完全相反,它广受印度民众的欢迎,民众自发接受,以民间传播为主,没有任何国家意志和政府行为,也没有组织与团体的推广。

在印度的书店里,有很多不同版本、不同语言的风水书籍,很受欢迎。有人认为风水与印度传统的Vastu相近,也与印度的古代的因果观念有相似之处,都是对自我思想与行为的一种约束,为了给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也有人认为,风水“一部分是技能,一部分是艺术形式,一部分是如何生活的一种直觉方法。”他们知道,风水已经在中国流传数千年,在中国文化、历史与哲学中扎根深厚,在流传过程中也受到了佛教、儒教、道士及不同哲学家的影响。非但过去非常受欢迎,就是今天,它依然在世界各地“持续适应不同文化的现代生活方式”。他们对待风水的态度是“没有人能够说风水都正确或都不正确,你根据自己的内心来实践它就好。如果觉得正确就接受它,相反就算了。但是别忘了――获得快乐。”所以,他们是带着一种让生活更加开心的态度来实践风水的。他们知道,风水就是要求人们掌握那些时刻围绕在身边的宇宙能量――“气”的知识。若是围绕人们的气是差的或负面的――它就是名为“煞”的“害气”,人们将因此遭受厄难,出现僵硬的人际关系,糟糕的健康,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及常常陷入昏睡或迟钝的反应当中。相反,如果人们提升了气的流动,就会得到健康,改善人际关系,获得好运,增加财运潜能与幸福指数。一旦人们知道这种气如何运行,就会合理安排他们的家与家具,甚至安排好自己的各种活动,为生活带来最佳的状态。而一旦知道了如何操作气的运行,当气处于停滞或不健康的时候,人们就能采取某些措施改变环境,增进健康。因此,“简单说,风水就是为我们尽可能带来利益的一种环境安排方法。”

印度有一本关于大肚弥勒的普及性著作,里面专门有一章内容叙述弥勒与风水的关系。作者认为,根据风水理论,如果风水物品安置得当,它将会给我们带来和睦与幸运。弥勒佛就是最受欢迎的风水象征之一,“是风水中快乐、富足和幸运的最高象征”。他认为弥勒佛可以带走人们所有的问题、烦恼与压力,可以帮助人们克服悲伤和障碍,并提供一个充满了幸福的平稳生活。最关键的是,许多人相信“笑佛可以吸走负能量的气,散发出正能量”。供奉大肚弥勒佛必须根据风水的规则,不同的情况下供奉不同形态的佛像。他举例如下:以一种放松的神态、慈祥有爱地闭着双眼,端坐着的笑佛雕像,对构建人际关系及培养快乐家庭非常吉利。手持金罐或装满金块的口袋的笑佛,供奉于办公室或营业场所,能带来良好的财务。坐在一个口衔金币的蟾蜍的笑佛,能带来充裕的金钱。那些带着一个钵的笑佛雕像可以带来全面的吉祥与好运。坐在一个带着大麻袋上的笑佛,可以护佑旅途平安。坐在一个坚固的大金块基座上的笑佛,可以创造一个快乐的家庭环境。穿着细纱衣服、一只手拿着象征理解的扇子,另一只手在象征着收集建议的麻袋上的笑佛雕像,可以带来灵智。戴着一个大帽子端坐、犹如无忧无虑享受生活的笑佛,可以带来长命百岁。实际上,在印度人的眼里,大肚弥勒就是一尊泊来的财神。

对于供奉弥勒佛的方式,也有一定的讲究,印度一家关于弥勒的网站认为:“笑佛的理想供奉处所应当距地三十英寸左右,正对大门,也可放在房间边侧的桌子或屋角的桌子上,斜对着前门或房间的门。据信直接放在地上是不恭敬的。”印度人日常供奉大肚弥勒的形式,大多数人真的是遵循“风水”学的教导。笔者在印度考察时,发现大多数人供奉的大肚弥勒佛像都是被单独置于桌面或窗子里,面朝门外。风水专家还认为,学生们可以供奉于书桌,从而使学习的效果更好。供奉弥勒佛于营业处所的办公室或前台,可以增加经济收益。但是,不应在卧室、卫生间与餐厅里供奉弥勒佛像。

弥勒信仰,起源于印度,流传于中国。经过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发展,再次返回印度。弥勒信仰的回流,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现象,具有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艺术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可以说,没有印度古代的弥勒信仰,就没有中国的弥勒信仰;没有弥勒信仰在中国的民间化,也就没有大肚弥勒信仰在印度的返传。

在中国,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的两个道统(Orthodoxy)一直长期存在,而实际上“民间宗教与正统宗教之间没有隔着不可逾越的壕沟”。“高层文化与民间文化并不只是一种先天存在的文化整体的两种‘平行’版本”,“在‘高层文化’和‘民间文化’之间存在着经常性的、迁移的相互作用”。从佛教的菩萨到民间的财神,风水化的弥勒信仰非但没有“销解”掉正宗的佛教弥勒信仰,反而漂洋过海传播到了印度,促成了汉传佛教对印度的“返流”、“反哺”,达到了许多人梦以寐求而无法达到的效果。民间化的佛教固然与传统佛教有一定的差异,甚至异化了一部分正统的佛教,但是,它非但无损于佛教的发展,反而是正统佛教的一个有益的补充。在那些正统佛教触角所不能达到的偏远地区,或特殊社会阶层,民间化的佛教就是他们了解佛教的契机,也是化导社会、敦化民心的一股不可缺少的力量。

民间信仰,由于其有着深厚的社会生存根基,有着强大的民众心理需求,所以也就有着顽强的生命活力。尽管历史以来的多数中国统治者们一直对民间信仰持贬斥乃至打压的态度,实际上均未能将它们彻底降服或消灭;相反,它们犹如路边的野草,哪怕遭受无数践踏,只要得到阳光雨露,立刻恢复生机。中国传统宗教与民间佛教信仰以近代以来遭受的打压最为严重。最近几十年来,大陆的民间信仰几乎完全被人为中断,看起来是移风易俗的新气象,从更长远的将来来看,是一种巨大的民族文化损失。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多或少都与民间信仰的缺失、传统伦理的消失有一定关系。彼德•贝格尔认为,人必须为自己创造一个世界,为自己的生活提供意义与秩序,以完成人自己的存在。风水等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起源于佛教尚未传入中国的精神洪荒时期,已经成为中国民间传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曾借它们之力在中国站稳脚跟,它们也曾吸收佛教的思想与仪式而提升或完善自己的理论。经过数千年的相互交融,民间佛教与传统信仰之间已难分彼此。所以,对于民间佛教信仰,正信的佛教徒固然不能随波逐流,但是也不宜激烈排斥。

佛教的中国化,不仅指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为了适应这一方众生而在仪式、组织、思想与教义等方面所进行的调整、阐释与发挥,同时也应当包括佛教落地生根之后,由正统佛教所衍生出民间佛教信仰的这个过程。民间佛教信仰,固然与正统佛教信仰有别,却具有旺盛的生命活力,具有超越民族、国家及语言进行传播的能力,它非但不会伤害佛教的存在,反而为成为佛教传播的先锋或间接外护力量。在这方面,大肚弥勒信仰于当代印度的传播与流行就是一个最生动的例子。如果不是风水的作用,那些印度教徒、锡克教徒、耆那教徒、乃至基督徒、穆斯林人,是很难接受佛教信仰的,而他们一旦因为风水而接受,即便后来知道了弥勒佛像的本来面目,也不轻易放弃。从这个角度来说,佛教的中国化,不仅只是为中国增添了一种宗教,同时也为中国孕育了许多可供对外传播的思想、文化与习俗,这些都是中国无比珍贵的文化财富,也是不可多得的“软实力”,合理开发、利用佛教中国化之后产生的这些民间佛教信仰资源,不仅是汉传佛教走向世界的重要助手,而且也能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灵感与启发。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