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法缘法师:天童寺与日僧道元

来源:中国佛教协会 2021-07-14 11:08:25

(作者为闽南佛学院讲师,教研室主任)

内容提要:浙江宁波天童寺是中国佛教著名的寺院之一,被誉为日本曹洞宗的祖庭。日僧道元(1200—1253)于贞应二年(1223)三月入宋求法,参访天童寺如净禅师(1162—1228)而得法,之后很系统完整的将宋代的曹洞宗传回日本,并建立道场加以弘扬,开创了日本曹洞宗。道元可以说是第一个将曹洞宗传回日本的僧人,是日本曹洞宗之始祖,天童寺也就成为曹洞宗之祖庭。本文拟就天童寺与日僧道元作一探讨,目的在于说明天童寺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全文共分三个部分:一、天童寺与江浙佛教丛林;二、天童寺与日僧道元;三、天童寺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上的地位。

关键词:天童寺 五山十刹 道元 曹洞宗

南宋时期,中国禅宗盛行,大量日僧入宋于中国江浙一带参访名师,学佛参禅。同时中国也有一些高僧应邀赴日弘法,以这些僧侣为桥梁,中日双方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共同掀起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热潮。而天童寺以它独特的地理环境,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以及显赫的名声和地位,吸引着前来中国求法的大量日僧,成为日僧前往朝拜和参访的重要道场。天童寺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对中国佛教文化传播到日本起着巨大的媒介作用,最有名的就是日僧道元从这将中国的曹洞宗远播到了日本,由此天童寺而成为日本曹洞宗的祖庭。道元不仅将禅法传回本国,还将天童寺的文化、建筑、艺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的佛教文化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天童寺对中日佛教文化之交流有着巨大的贡献。

一、天童寺与江浙佛教丛林

天童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东30公里的鄞县东乡的太白山麓,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300)。相传,西晋僧人义兴和尚云游到此,开山搭庐,潜心苦修,感太白金星化作童子,每天给他送斋送水,后人便以太白或天童名此山。义兴和尚最初只是搭设草庵,之后渐成精舍。到唐宣宗开元二十年(732)由法璿禅师重建精舍而成寺,唐乾元二年(759)定名为天童玲珑寺。大中元年(847)寺僧启请此寺为十方丛林,唐懿宗咸通十年(869),由浙江观察使杨严奏请,赐名为天寿寺。到了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又改赐名为景德禅寺。建炎三年(1129),著名的禅宗曹洞宗默照禅的创始人宏智正觉禅师(1091—1157)住持此寺。正觉禅师,俗姓李,隰州(今山西隰县)人,得法于丹霞子淳(?—1119),建炎三年乃住持天童寺,他在天童寺前后长达三十年之久。在他住持天童寺期间,大兴土木,拓旧址而新建,于绍兴二年(1132)修建了僧堂,绍兴四年(1134)又建千佛阁、卢舍那阁、放生池等,使天童寺规模大增,梵宇林立,遂甲东南。关于正觉禅师新建寺院之情况在《天童寺志》卷一中载曰:“乃拓旧址……门为高阁延袤二庑,铸千佛列其上。前为二大池,中立七塔,交映澄澈。……青松夹道凡二十里,云栋雪脊,层见林表而倒影池中,未入宝阁已非人间矣。中建卢舍那阁,尤为壮丽。”由此可知正觉重修天童寺之规模,“由是天童不特为四明(今浙江宁波)甲刹,东南数千里也皆推为第一”。

正觉禅师之后,天童寺屡兴屡费,皆由历代高僧前来主持修复如虚庵怀敞(1187—1191)、长翁如净(1163—1228)、痴绝道冲(1169—1250)、西岩了惠(1198—1262)等,在他们的住持之下,天童寺都有重修或增建,到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又册名为天童禅寺。

天童寺在历代高僧的住持之下,都非常的有名气,声震四方,寺院之规模也非常之大,寺院殿堂顺着山势,由低渐高,从寺前的六塔到天王殿到佛殿到法堂再到罗汉堂,错落有致,为江南诸刹所不及,故在南宋宁宗的时候,被列为五山十刹之一。

所谓五山十刹,是在南宋宁宗的时候,经卫王史弥远(1164—1233)的奏请,将江南的禅寺规定等级,建立了所谓“五山十刹”制,以五山位在所有禅院之上,十刹之寺格次于五山。此制是依据封建社会官僚等级和晋升制度建立起来的官寺制度。按照这种制度,把禅寺分为五山、十刹、诸山(甲刹)三个等级。宋代的禅院五山十刹,享有免税等特权,寺院建筑的规模也非常雄伟、壮丽。禅僧要经历从诸山甲刹至十刹的较低的等级之后,才能到五山担任住持,且其住持由官方派任。

天童寺以它的声明和规模排名第三,但以它独特的地理位置而言,却是求法之日僧前来朝拜或参访的重要道场。天童寺离宁波市区只有30公里左右,而宁波素有“海上丝绸之路”之称,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最著名的三大海港之一,也是世界各国进行友好往来、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被名为浙东著名的商埠和对外贸易港。随着中日无论是官方或民间贸易往来的频繁,宁波以它优越的地理环境,成了日本人来中国首先登陆的第一站。如果从日本的博多或者平户港出发,横渡中国海,就可以直接到达明州,这之间所需的时间只有十来天,在当时来说这是一条从日本到中国最简便和快速的捷径,耗时最少,如在《荣尊和尚年谱》中就说:“师(荣尊者)岁四十一,与辩圆(日本临济杨岐派开山祖师)相共商船,出平户,经十昼夜,直到大宋明州”,可见耗时之短,因此很多日僧就是选择通过这条路线到达中国。而且从明州到杭州、台州等江南其它地方路途都不是很遥远,更何况江南的名刹也较多集中在明州、杭州等地,所以从唐到明代,渡航来华的日本僧人几乎都是在宁波上岸,而后才开始了在中国的求法之路,也由此其中大部分僧人都曾造访过宁波的名刹,特别是天童寺。据木宫泰彦《中日文化交流史》中所载<南宋时代入宋僧一览表>统计,当时入宋求法的日僧有109人,除掉不明参访地点的日僧10多人外,有明确记载到天童寺参访的日僧有20多位。如荣西、俊芿、神子荣尊、安觉良祐、明全、道元、圆尔辩圆、徹通义介、南浦绍明、约翁德俭、无象静照等这些对日本佛教都有很大贡献的人,都曾造访过天童寺,这其中尤以道元与天童寺关系最为密切。

二、天童寺与日僧道元

与天童寺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日僧道元。道元(1200—1253),也名道玄、希玄,号佛法房,京都人。据称道元为内大臣村上源氏久我通亲之子,是村上天皇第九代后裔。道元系贵族家庭,自幼接受汉学教育。8岁时,因丧母,深感人生无常,遂萌发了出家之志。建历三年(1213),道元14岁,礼请天台座主公圆僧正为之披剃,并登坛受菩萨戒,正式成为僧人。自此“习天台之宗风,兼南天之密教,大小义理,显密之奥旨,无不习学”。道元在广读显密、佛教大小乘经论的过程中,产生了疑问“显密二教共谈本来法性,天然自性身。若如此则三世诸佛依甚更发心求菩提耶?”,为了这个疑问,道元曾请问过许多有名望的僧人,但都无法得到满意的解释。建保二年(1214),道元乃到三井寺公胤僧正处请教,公胤回答说:“此问辄不可答,虽有家训诀,未尽美,传闻大宋有传佛心印之正宗,宜入宋求觅。”之后,道元遂到京都建仁寺,参扣从宋而归弘传临济宗的荣西门下。翌年荣西迁化,道元便在荣西之弟子明全(1184—1225)门下参禅,时间达9年之久。

贞应二年(1223)三月,道元与明全一起入宋求法,同行的还有建仁寺僧廓然、亮照、加藤景正等人。同年四月到达大宋宁波。据载当道元他们到时,在码头正好碰到一位阿育王寺的老典座(按:寺院管理大众饮食)在向日商买香菇。道元借机向他询问,通过与老典座的谈话,道元对“如何是文字?如何是辨道?”的问题产生了兴趣,于是开始寻访名师参究起来。

道元先挂锡于天童寺,时正值临济宗杨岐派大慧宗杲的法孙无际了派禅师(1149—1224)住持此寺,声名远播,道元随即前往参扣。可能道元与无际禅师无缘,因此在他座下虽参学两年之久,无际也几度对道元予以印可,但道元始终不满意,于是离开天童到各地去遍参寻访名师。不久为了看望和他一起同来的明全,道元再次登上天童山,路上偶遇一老僧对他说:“今天下宗匠无过如净禅师,近顷应敕请住天童,公应早登山参见。”道元于是前往参见天童如净禅师。

如净禅师(1162—1228)曹洞宗洞山下第十三代,号为长翁,自称净长,俗姓俞,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出家后曾学南山律和天台宗教义,又遍参临济宗虎丘派松源崇岳(1132—1202)、大慧派的无用净全、拙庵德光(1121—1203)等硕学耆宿,参究禅学。后从曹洞宗的足庵智鉴(1105—1192)学禅法,并蒙智鉴印可。嘉定三年(1210)住持建康(今南京)清凉寺、台州净土寺、临安(今杭州)净慈寺、明州瑞岩寺等,宝庆元年(1225)敕封住持天童寺。住天童四年,学者辐凑,门厅清严,海内以为法式。在禅法上他提倡默照禅,注重坐禅修行,认为坐禅能使身心脱落,可以达到明心见性。有《如净和尚语录》两卷、《天童山景德寺如净禅师续语录》一卷流传于世。在如净住持天童寺传禅法期间,道元前往参谒问法。

道元与如净一见如故,十分投契,便决定留在如净身边参禅。在《建撕记》中载有道元初见如净时所呈之文,其中说:

道元幼年发菩提心,在本国访道于诸师,聊识因果之所由。虽然如是,未明佛法僧之实归,徒滞名相之怀懔,后入千光禅师(荣西)之室,初闻临济之宗风。今随全法师(明全)而入炎宋。航海万里,任幻身于波涛,遂得投和尚(如净)之法席,盖是宿福之庆幸也。和尚大慈大悲,外国远方之小人,所愿者不拘时候,不具威仪,频频上方丈,欲拜问愚怀。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时不待人,去圣必悔。本师堂上法师大禅师,大慈大悲,哀愍听许道元问道问法。伏冀慈照。小师道元百拜叩头上禀。

如净回书说:

元子参问,自今已后,不拘昼夜时候,著衣衩衣,而来方丈问道无妨。老僧一如亲父恕子无礼也。

自此道元便开始了勇猛精进的求禅问道之路。道元在如净“只管打坐”这一宗风教导下,每天入禅堂打坐,一天:

师因入堂,惩衲子坐睡云:夫参禅者身心脱落,只管打睡作么?予闻此语,豁然大悟。径上方丈烧香礼拜。师云:礼拜事作么生?予云:身心脱落来。师云:身心脱落,脱落身心。予云:这个是暂时伎俩,和尚莫乱印。师云:我不乱印儞。予云:如何是不乱印底事?师云:脱落,脱落。予乃休。

在这断话中,道元很明确的描述了当时悟道和如净予以印证的过程。道元在如净处身心脱落,豁然大悟,终于了却己躬大事,平生所有疑情到此时如冰消云散。如净对道元的证悟表示了认可,由此道元便继承了如净的法席,成了中日禅宗史上第一个真正师承天童曹洞宗的日僧,得以继承如净之后洞山第十四代的正统。

道元悟道后,在天童寺又呆了两年,从如净受“佛祖正传之大戒”。到了南宋宝庆三年(1227)之秋,乃向如净辞行。如净赠以芙蓉道楷(1043—1118)的法衣、洞山良价《宝镜三昧>和《五位显诀》,又赠以自赞顶相(按:自己的肖像),并告诫道元说:“汝以异域人,授之表信,归国布化,广利人天。莫住城邑聚落,莫近国王大臣,只居深山幽谷,接得一个半个,勿令吾宗致断绝。”道元牢记如净的教诲,依依不舍的塌上了归国的船舶。和道元一起入宋的明全,不幸因病于南宋宝庆元年(1225)五月,在天童寺了然寮去世,道元将其火化后遗骨一并带回日本安葬供养。

三、天童寺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上的地位

天童寺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上的地位,体现在道元对日本佛教文化的贡献。天童寺作为黄金纽带,它对中国佛教文化传播到日本起着巨大的媒介作用,因此天童寺在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上有着巨大的贡献,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而道元对日本佛教文化的贡献是非常之多,之大,但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建道场弘扬禅宗,开创日本曹洞宗

道元很系统完整的传回宋代的曹洞宗,并建立道场加以弘扬,开创了日本曹洞宗。道元也可以说是第一个将曹洞宗传回日本的僧人。在《日本佛教史纲》一书中说,在离道元回国建永平寺,创立曹洞宗的三百年之前,曾有一个叫能光的僧人,入唐跟洞山良介禅师(807—869)学禅,虽然也得到了良介直接传授的禅法,但在后梁(930—933)末年圆寂于蜀地(今四川)的碧鸡坊,因而没能将曹洞宗禅法传回日本。所以在日本的佛教史上,道元应该是第一传回宋地曹洞宗的日本僧人。

安贞二年(1228),道元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先住在京都的建仁寺。道元在建仁寺住了三年,在这期间写了《普劝坐禅仪》一卷,把从如净那里传受的默照禅的要旨作了言简意赅的论述,由此奠定了道元日本曹洞宗禅法的理论基础。宽喜二年(1230)移居京都南部的深草安养院传法。在安养院的旁边有座极乐寺,此后在僧俗信徒的帮助下于此极乐寺旧址建立了一座寺院,称观音导利院,后又按照道元的意思,依宋代禅宗寺院的建筑风格加以扩建,改称兴圣宝林寺。嘉祯二年(1236)寺院竣工,道元举行了开堂仪式,可以说这是日本最初按中国禅宗寺院仪轨举行的开堂说法仪式。道元先登上法堂,拈香祝圣(祝当今皇上)、酬报师恩等仪式,然后再讲禅法。道元在深草传法有13年之久,名声渐为远近所闻,前来参禅者也越来越多。

宽元二年(1244),当时镰仓幕府的下属武士出云国(今岛取县)守波多野义重,信敬道元,把自己在越前(今福井县)吉田郡的领地献给道元,作为传法之地。道元于是率领众弟子到达此地,先暂住在吉峰寺传法,之后对此寺进行了扩充改建,也是按宋代禅宗的建筑风格建立佛殿、法堂、僧堂等,改称此寺为伞松山大佛寺,又改为吉祥山大佛寺,最后称为吉祥山永平寺,永平寺以后便成为道元所创立的日本曹洞宗的传法中心。宽元四年(1246)六月,永平寺竣工,道元在开堂仪式上向众人说法云:

天有道以高清,地有道以厚宁,人有道以安稳。所以世尊降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世尊有道,虽是凭么。永平有道,大家证明。良久云:天上天下,当处永平。

从这段话来看,道元颇有宋地中国禅师说法的风范,而且他对自己所传禅法充满了自信。道

元在永平寺前后传法有10多年,接化门人甚众,大振曹洞宗风。

宝治元年(1247),当时幕府的执权者北条时赖听到道元的名声很是仰慕,乃请道元到镰仓受菩萨大戒。在道元回寺的时候,北条时赖向永平寺施舍领地,道元不受,但他的首座弟玄明却接受了领地的施舍文书。道元为此把玄明驱逐出寺,把施舍文书撕毁,并把玄明常坐的禅榻也捣毁了,据说把榻下的土也挖去七尺。建长二年(1250),当时的后嵯峨上皇闻道元的德誉,十方嘉奖道元的操行,乃赐道元紫衣,道元再三推迟,都无效,不得已而收下,但把它束之高阁,终身未穿。这些都体现了道元乃是遵师如净“莫近国王大臣”的教诲而行。

建长五年(1252)七月,道元54岁,他将永平寺住持之位让给了高足孤云怀奘(1198—1280),咐嘱大法和传给袈裟。退隐京都上洛养病,八月二十五日,自写遗偈示寂。偈曰:“五十四年,照第一天,打个勃跳,触破大千。咦,浑身无觅,活陷黄泉。”这个遗偈与其师如净的遗偈有类似之处,如净的遗偈:“六十六年,罪犯弥天,打个勃跳,活陷黄泉。咦,从来生死不相干。”遗偈与其师相类似,由此可见道元对师如净之崇敬与怀念之情。

道元示寂后,他的弟子怀奘、诠慧、寒岩义尹(1217—1300)、彻通义介(1219—1309)为曹洞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道元的曹洞宗到义介的弟子莹山绍谨(1268—1325)时有了更大的发展,经过代代的子孙弘扬禅法,大大强化和繁荣了道元的曹洞宗。道元所创立的曹洞宗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了拥有16000余末寺的大宗派,实为日本佛教大宗门之一,在日本佛教中占有很大的份量。曹洞宗所拥有的信徒据统计约有9百20万以上的人数,可见曹洞宗在日本佛教中的势力之大。而曹洞宗又是以从宋地天童寺学法归来的道元为开山祖师,由此天童寺也就成了日本曹洞宗的祖庭。

(2)、以天童寺的禅林清规为准,制定永平清规

道元不仅传回了天童如净的曹洞宗禅法,还依天童寺当时所遵循的禅林清规,制定了《永平道元禅师清规》二卷,简称《永平清规》。由此道元不仅为日本曹洞宗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建立了宗派;在组织上还制定清规,为曹洞宗教团奠定了基础。

所谓清规,就是有关禅院之组织规程及僧众日常生活、寺院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与规定。清规的制定,可以保证寺院大众的清静,有利于禅宗的生存与发展。它将禅宗僧人的日常生活起居、法事活动、寺院僧职人员的安排与设立等都纳入到了“礼制”的范围之中,以使一切有礼可循,有制可依,实现寺院丛林生活的规范化,清静平等,如法如律。中国禅林的清规,最早有唐代百丈怀海(720—814)所撰述之《百丈古清规》。但到北宋时代古清规已散逸,禅林规则紊乱,而且《百丈古清规》中有很多制度已无法适应日渐庞大的丛林组织的要求,正如宗赜在《禅苑清规》序文中说:“少林消息已是剜肉成疮,百丈规绳可谓新条特地。而况丛林蔓延,转见不堪。加之法令滋彰,事更多矣。”所以宗赜在《百丈古清规》的基础上,又从当时禅宗寺院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编撰了这部《禅苑清规》。其后,此清规便成为宋元期间最为流行且通行于全国禅宗丛林的清规。

作为五山十刹之一的天童寺,乃是当时中国最有代表的禅宗道场,其修行生活自然是依照当时中国禅林的中心规范《禅苑清规》,道元的师父如净在出家后曾学过南山律,作为一代高僧理所当然也非常重视推行宋地的丛林规范。道元在如净身边二年,深得如净的教导。回国后,自然会依其师所行,将天童寺当时所遵循的宋朝禅林规矩、僧堂生活等移植到日本,而制定永平清规。

在《永平清规》中道元时不时的会引用宗赜的《禅苑清规》,由此可见《禅苑清规》对其影响之大。《永平清规》共分六个部分,道元在兴圣寺时,制定《典座教训》,典座就是寺院负责大众饮食之人。在越前大佛寺时制定《辨道法》,这主要是对坐禅程序仪轨作出规定。在大佛寺改称永平寺后,对寺中僧职如:监院或称副寺、维那、直岁、首座、藏主、知客、浴司、侍者等职事的职责、规范作出规定,称《知事清规》。此外,对寺众进餐、比丘对于年长者应有的礼仪、寺中秩序等也作出规定,有《赴粥饭法》、《对大己法》、《众寮清规》等,以上这些清规皆收入《永平清规》中。道元对所制定的这些清规曾说:“从规典礼一则太白(按:天童寺)”这就很明确的说,他所制定的《永平清规》一一都是依太白即天童寺了。

道元所制定的《永平寺清规》,可以说是最早把宋地禅林清规比较完整地运用于日本寺院的日本僧人。《永平寺清规》的制定和实施,这不仅为曹洞宗在日本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同时也使日本禅宗更向宋地禅林寺院的方向发展,并且日趋完善与规范,这无不是道元对日本佛教文化的又一贡献。

(3)对日本寺院建筑的影响

关于寺院的建筑,在宋代输入日本的有所谓天竺式和唐式两种新的样式。所谓天竺式即是具有印度西域佛寺建筑风格的样式。最早将天竺式建筑风格传到日本的是日僧重源。他曾三次渡海赴南宋,在留宋期间学习和掌握了宋代建筑及施工、工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经验。回国后就负责重建著名的东大寺大佛殿。在这项重建工程中,他还特地邀请了许多中国工匠前往指导、帮助。通过东大寺的重建,为日本培养了一批建筑技工,也使中国天竺式寺院建筑工艺在日本得到了传播。保存至今的东大寺南大门、山城(今京都)醍醐寺的经藏、播磨(今兵库县)净土寺的净土堂,皆是天竺式建筑。

所谓唐式,又称禅宗式。随着禅宗在中国的盛行,禅对佛教寺院的建筑也予以了深刻的影响,出现了极富禅意的寺院建筑风格,因此称为禅宗式。这种禅宗式建筑又是在继承唐代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的发展,所以又称唐式。宋代,尤其是南宋,禅宗的发展空前繁荣,相应的禅宗寺院也在江南大部分地区蓬勃发展,江浙的五山十刹就是最典型的禅宗式建筑。禅宗式建筑多依七堂伽蓝制的布局而设定,比唐代寺院建筑更标准化、定型化。

最初将禅宗式建筑风格传到日本的是荣西(1141—1215)。荣西在宋朝曾参与营造天台山万年寺三门的两廊、智者大师的塔院,取得很多关于建筑方面的丰富经验,因此在回国后曾模仿宋代的禅宗式建筑风格,修建了博多圣福寺、鐮倉寿福寺、京都建仁寺等。但这些道场也都不是纯粹禅宗式建筑风格,还夹杂有天台、真言二宗的寺院建筑。

继荣西之后,道元回国后创建的寺院兴圣寺、永平寺也是按照宋地特别是天童寺的建筑风格而建,都具备山门、佛殿、法堂、方丈、僧堂、浴室、东司(厕所)等之七堂,极具宋地五山十刹的禅宗式建筑风格。在道元的影响下,其弟子彻通义介,于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入宋,应其师兄孤云怀奘之命,参“诸方丛林”、学“宋朝风俗”、并传“天童山规矩及大剎丛林现规记录”以兴永平寺而报先师道元。义介先到径山,后入天童,在天童时绘制了天童景德寺之建筑图。景定三年(1262)归国。义介回国之后,果然依所绘制的天童寺之建筑图,重建山门法堂,树立礼仪法式,继怀奘而主永平之法席,创造成就了所谓“永平中兴”。所绘天童寺建筑图就成了创新道元所建慧日永平寺之蓝图。义介除了绘制天童寺之建筑图外,应该是还绘制了南宋江浙以五山十刹为主诸寺院的建筑图,因为义介后来到加贺国(今石川县)开辟大乘寺,在现在的大乘寺就保有义介当年所绘制的《五山十刹图》,此图比较真实的记录了南宋时期江南五山十刹的状况,特别是五山十刹的建筑图案,不仅是研究中国宋代寺院极为珍贵有价值的资料,而且对以永平寺为主的曹洞宗诸寺的修建以及日本鐮倉和京都五山十刹的修建都有着重大的借鉴参考作用。

总之,道元对日本佛教文化的贡献是非常之大的,他不仅将宋地曹洞宗首次传回本国,加以弘扬,开创了日本的曹洞宗,还将宋地当时天童寺等诸大寺院所遵循的禅林清规传回本国,并依之制定了《永平清规》,成为最早把宋地禅林清规比较完整地运用于日本寺院的日本僧人。他所开创的兴圣寺、永平寺都具有宋地禅宗式建筑风格,在他的影响下,其弟子彻通义介入宋求法,广求天童寺等五山十刹的建筑图,绘制整理成《五山十刹图》,此图对以永平寺为主的曹洞宗诸寺的修建以及日本鐮倉和京都五山十刹的修建都有着重大的借鉴参考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天童寺以它优越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底蕴,显赫的名声,在南宋时被列为五山十刹之一,享有至高的权利和地位,也由此成为日僧前往朝拜参访的重要道场。日僧道元于贞应二年(1223)三月入宋求法参访天童寺,继承曹洞宗洞山下第十三代天童如净禅师之法。得法后回国,都大弘禅宗。

道元对日本佛教文化也有着举足轻重的贡献与影响。道元可以说是第一个将曹洞宗传回日本的僧人,他回国后建立兴圣寺、永平寺等道场,弘扬曹洞宗禅法,开创了日本的曹洞宗,成为日本曹洞宗之始祖,天童寺也就成为曹洞宗之祖庭。在道元及其几代弟子的努力下,目前的曹洞宗已经成了拥有16000余末寺的大宗派,在日本佛教中占有很大的份量,拥有至高的地位。道元还以天童寺等宋地诸大寺院所遵循的的禅林清规为准,制定永平清规,由此成为最早把宋地禅林清规比较完整地运用于日本寺院的日本僧人。而且永平寺清规的制定,不仅在组织上为曹洞宗教团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使日本禅宗更向宋地禅林寺院的方向发展,并且日趋完善与规范,这无不是道元对日本佛教文化的又一贡献。道元回国后所开创的兴圣寺、永平寺都具有宋地天童寺等五山十刹诸寺的禅宗式建筑风格。在他的影响下,其弟子彻通义介入宋求法,广求天童寺等五山十刹的建筑图,绘制整理成《五山十刹图》,此图对以永平寺为主的曹洞宗诸寺的修建以及日本鐮倉和京都五山十刹的修建都有着重大的借鉴参考作用。

道元将宋地的禅宗传回本国,标志着中日两国的佛教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且他不仅传回禅宗,还将宋地的文化、建筑等中国文化艺术传回本国,这对日本佛教文化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而这一切莫不归功于他得法之地天童寺。天童寺作为黄金纽带,在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上有着巨大的贡献,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