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少林寺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少林寺的发展史来看,其本身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人类文化极具多样性的体现。少林寺的创建,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外文化交流高潮的背景下产生的,以后又多次在中外文化交流的活动中得到发展。众所周知,我国第一次中外文化交流高潮是自两汉到魏晋时期,当时佛教传入中国。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笃信佛教的孝文帝拓跋宏为印度高僧跋陀修建的寺院。

少林功夫走出国门,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跋陀是一位道行高深的印度高僧,他游历过东罗马帝国(拂林)和西域诸国。北魏自孝文帝时,禅法大行,一般僧人都以禅诵为务,跋陀精于小乘禅法、“三藏心禅”深受孝文帝的敬重,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圣山——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跋陀在传授小乘禅法时,少林寺得法者有僧稠、慧光、道房等,皆为一代高僧。其中,僧稠以禅法名世,被跋陀誉为“自葱岭以东,禅学之最”。由于嵩山为当时北方坐禅修道中心,加上跋陀与孝文帝的特殊关系,所以跋陀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们,皆成为当时禅学的重要精英群体,对后世佛教发展影响巨大。

2013年10月,北美少林文化节在纽约、洛杉矶等地举办

北魏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后来到少林寺,开辟译场,共同翻译印度世亲菩萨《十地经论》,历经四年,完成行世,有力地推动了北方佛教的发展,少林寺成为当时佛学重镇。萧梁大通元年(527年),又有南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从水路航海至中国南境,然后北渡长江进入中原,在少林寺后山一带坐禅传法,首倡“以心印心”的禅宗教法。

达摩所传禅法为“大乘壁观”,得法者有慧可、僧副、道育等,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法如、神秀、慧能等。以后禅宗大兴,至宋代,少林寺被确立为禅宗祖庭,达摩被尊为禅宗初祖及佛教第二十八代祖师。禅宗是印度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逐步产生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和佛教其他宗派一样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思想宝库,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4年3月20日,少林文化走进美国苹果公司总部

(责任编辑:)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