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中国古代僧人文学家试析

正统的文学史在谈及诗僧时总是一笔带过,未加以重视。他们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佛法的传入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另一片天地,诗的“境界”因此而得到拓展,诸多文人都追求以佛入诗,且很多诗也因佛法的孕育而显得格调颇高,但人们却不注重本身就代表佛法的僧人们写的诗。实则在文学史上,不论作品数量还是质量,或是诗僧的人数,都绝不逊色于正统文人集团。如《全唐诗》中即录诗僧一百多位,他们的诗作约3000多首。当然以出家人自身的视角看来,个人觉得那些已经开悟了的祖师大德的诗作比正统文人更胜一筹。何以言之?通过对寒山大师及永明延寿大师的诗作稍作赏析即可看出。

(一)寒山山居诗浅析

寒山大师,是佛教史上著名的诗僧,然而却是被历史遗忘的禅客诗人,其生平事迹已模糊,据《全唐诗》卷八百零六记载:“寒山子,不知何许人。始居唐兴县寒岩,时往还国清寺。以桦皮为冠,布裘弊履。或长廊唱咏或村墅歌啸,人莫识之。”据推测,他大约是唐太宗时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寒山热”兴起,其诗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1、吟咏年华如水,生死易变

佛法立足于解决生死问题的高度,将芸芸众生引向对生命实相的追求,很多僧人甚至说有些文人都早已悟透生死的关键,对死亡毫无畏惧,充满豁达,而从表面看来似寒山大师沉浸在生命无法把握的伤情中的僧人似乎少之又少。他诗歌中的对生命的承受和呻吟,从心理上激起了众人的共鸣。如其诗云:“我见世间人,生而还复死。昨朝犹二八,壮气胸襟士。如今七十过,力困形憔悴。恰似春日花,朝开夜落尔。”对生命易逝的感叹不胜例举,初看之下以为他的境界仍然落于世俗谛之中,没有参透生死。其实大师的自证境界如其另外一首诗中所说:“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大师之所以吟咏年华似水,生命易变,只是为了说明一个事实:人生总要归于尘土。这正是佛教的八苦之一,也是大师在悟道之后“出世复归入世”,以禅宗的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立足于生命的本位上的真实体悟,及对世人的殷殷劝谏。

2、寄情山水草木

寒山大师深居山林,清净逍遥,有了更多与自然交流的机会,他的诗中也出现了很多自然意境。寒山诗的山水情节无疑是因求道而起,他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变化为山间水畔的风月草木,自己当下与自然界中的生命融为一体,将心安住在自然之中,跨越心物之间的距离,直接与境合而不分。他在隐居天台时所作诗中,有一种脱出尘俗的美存在。其诗《登陟寒山道》曰:“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穷。溪长石磊磊,涧阔草蒙蒙。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谁能超世界,共坐白云中。”其中最令人叫绝的是“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一句,浑然天成,不假修饰,真正将禅、人与外物的界限取消掉了,将禅的当下挈合的精义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延寿山居诗浅析

延寿,五代宋初僧人.俗姓王,浙江余杭人。从法眼文益禅师的弟子德韶得法.传承法眼宗。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住持奉化雪窦寺,法席甚盛。宋太祖建隆二年(961),迁永明大道场.接化大众,故世称“永明大师”。据《宋高僧传》记载,永明延寿大师“雅好诗道”,大师山居深隐,修行一世,歌吟一生,却只是“依山偶得还源旨,拂石闲题出格诗。”将自己的生命实证境界融入自然,融入其山居诗之中。

(责任编辑:)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