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木鱼的“多重身份”

成都文殊院 2022-07-14 10:33:03

现在我们所说的“木鱼”,大都指的是僧人赞咏诵经时所使用的法器。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关于“木鱼”一词的记载;而在中国历史上,“木鱼”也有过许多不同的“身份”。

○鱼形祭品

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有载:“为四通之坛于邑西门之外,方九尺,植白缯九,其神少昊,祭之以桐木鱼九……”这里提到的“木鱼”,指的是用桐木刻成的鱼形祭品,主要用于古代的祭祀活动中。

○木质鱼符

鱼符出现于隋唐时期,是早期官员使用的“身份证”。鱼符分为左、右两半,中间刻有“同”字形榫卯可相契合,左符放在内廷,作为“底跟”,右符由持有人随身携带,作为区别身份的凭证。

▲章怀太子墓握鱼符男侍

目前有记载最早的鱼符,就是用木头刻制而成的。《隋书》载:“丁丑,颁木鱼符于总管、刺史,雌一雄一。……冬十月甲子,颁木鱼符于京师官五品已上。”此后,“木鱼符”渐渐改为“铜鱼符”“银鱼符”“金鱼符”等不同材质,用以区分官员们的等级高低。

▲唐 “司驭少卿崔万石”鱼符

○法器“木鱼”

在古印度寺院中,可敲打出声的木制器具,名叫“犍槌(Ghanta)”。犍槌声音洪亮,主要用于报时和集合僧众,与我国古代的钟鼓有着相似的功用。从功用的角度,中国佛教寺院中使用的木鱼,与印度的犍槌有异曲同工之妙,相当于一种中国化的犍槌。木鱼的形制,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长木鱼,一种是圆木鱼。

▪长木鱼

唐代司空图有诗云:“松日明金像,山风向木鱼。”表明至迟在唐代,寺院中已经在普遍使用木鱼。早先的木鱼是刻木为长条形的“直鱼”,又称“长版”或“梆”,悬于库堂之侧,用于集僧、报时。

▪圆木鱼

长木鱼之后,又产生一种刻木中空的“团鱼”,唐人亦称为“鱼鼓”。“团鱼”形制较多、大小不一,主要用于念佛诵经时调整音节,一般为深红色或涂金,还有龙形或双鱼形的。我们平时见得最多的“木鱼”,指的就是这种圆木鱼。

无论是长木鱼还是圆木鱼,在我国大大小小的佛教寺院中,木鱼都是一种使用及“出场”率极高的法器,其功用在不同时间和场合下,也各有不同。

▪打更报晓

古代,木鱼可用来打更报晓。如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所载:“每日交五更,诸寺院行者打铁牌子或木鱼循门报晓……”

▪乞食化缘

木鱼也是僧人外出乞食化缘时,不断敲击,以提醒大众广发慈悲心的工具。清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道:“一日,有游僧乞食于塾外,木鱼琅琅,自辰逮午不肯息。”

▪集合僧众

木鱼有集合僧众的作用,《敕修百丈清规·法器章》云:“木鱼,斋粥二时长击二通,普请僧众长击一通,普请行者二通。”现在,不少寺院的斋堂旁也会悬挂或放置木鱼(长条形木鱼),在斋饭时敲击,以集合僧众。

▪调整节奏

寺院僧人在赞咏诵经时,敲击木鱼以调整节奏,同时也可防止大家昏怠,以时时振奋精神。木鱼在敲击时要轻重缓急平稳恒定,富有节奏感,根据需要由缓入急,逐渐加速。

○乐器“木鱼”

明代以后,木鱼逐渐发展为戏曲、曲艺和民乐中的打击乐器之一。清代李斗在其笔记集《扬州画舫录》中叙述道:“是乐不用小锣、金锣、饶钹、号筒,只用笛、管、箫、弦、提琴、云锣、汤锣、木鱼、檀板、大鼓十种,故名十番鼓。”可见,明、清以来,木鱼作为一种打击乐器,已在民间广为流传。

文殊院里

127岁的“木鱼”

在文殊院五观堂(斋堂)一侧的走廊旁,放置着一个长约3.5米,宽约0.5米的大型木鱼,刻制于清朝光绪二十一年(1895),距今已有127年历史,堪称木鱼界的“老大哥”。


▲文殊院五观堂侧的木鱼

这位“老大哥”头部以及全身鳞片黝黑发亮,鱼鳍和鱼尾呈金色,身形硕大,腹中空空,看上去颇为气派。

每到斋饭时,典座师父便会敲打鱼身,传出清脆响亮的声音以集合僧众。百余年来,经过岁月洗礼和上百万次的敲打,木鱼鱼腹已有裂痕,鱼身被敲打处也已磨损凹陷,但即便如此,“老大哥”的精气神却毫不衰减,依然威风凛凛。

唐代雪峰义存禅师有诗云:

我暂作鱼鼓,悬头为众苦。

师僧吃茶饭,拈槌打我肚。

身虽披鳞甲,心中一物无。

鸬鹚横溪望,我誓不入湖。

这位127岁的“老大哥”,身为鱼,本为木,不在江河湖海肆意遨游,却居寺院一隅百年如一日地奉献自我,只为警醒众人,死生紧迫,切勿懈怠。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