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李心苑:两晋南北朝观音经典感应信仰研究

来源: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 2021-11-25 10:13:09

作者:李心苑

中央民族大学2020年博士论文

两晋南北朝是印度佛教向中国的输入期,与观音信仰相关的经典也随着佛教的传入被大量译出,观音典籍的译出迅速地受到本土信众的追捧与受持,因此,民间随之出现诸多与观音相关的感应事迹。文章就两晋南北朝的观音经典的感应信仰进行阐述,全文共分五部分:

首先,分析了汉译观音经典体系的形成。作者例举《普门品》《大悲心陀罗尼经》《心经》《观音授记经》四部对观音感应信仰比较有影响力的经典进行比较,其中以《普门品》独占观音经典感应信仰的主体地位;其次就是《心经》与《大悲心陀罗尼经》,尤其是其中的《大悲咒》紧随《观音经》之后兴起并流行;在此三经之外,还有《华严经》《楞严经》《观音授记经》《观无量寿佛经》等经典的全方位辅助支撑作用;另外还《高王观世音经》等伪经偕行,形成了大量民间观音经典与正统观音信仰相伴而行,彼此互动,使得观音经典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体系。

第二,就汉译观音经典的神圣性与神圣化进行分析。作者认为就神圣性而言,主要取决于经典的来源、内容、价值等三个方面;就神圣化而言,主要体现在信众对观音经典的受持、传承、安奉等三个方面,由此神圣性与神圣化直接推动力量观音经典感应信仰。

第三,就《观音经》为例分析了观音经典感应信仰。文章通过对《观音经》与《法华经》《维摩经》《涅槃经》《华严经》等诸多经典的感应信仰进行比较,但是《观音经》在此诸经的并立争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奇价值,从而在诸经竞秀的时代以一种神力崇拜型经典信仰,与众多义学诠释型经典信仰并立而行,既为《观音经》拓展了足够的社会生存空间,也为中国佛教的经典运用开辟出一条神圣的路径。

第四,就夷夏冲突之中与政治纷争中体现的观音经典的感应信仰进行研究。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烽烟四起、政权交替频繁的时代,因人为性引发的灾难,使诸生命朝夕不保,面对苦难的悲悯、又力图对现实否定与超越、同时还有神力依赖的观音,便成为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菩萨,因此产生很多以诵念《普门品》来应对夷夏冲突、政权交替所带来的各种个体灾难的信仰实践。作者认为从观音经典感应来看,本质上讲,它同观音造像感应、观音道场感应、观音圣号感应、观音咒语感应等观音感应信仰都是一样的,信仰者对观音菩萨的至诚皈依,对观音修法的至诚践行,对遭遇问题的至诚祈愿,这三点彼此联动,融汇成一个完整的信仰实践,并在现实面对、内心情感、法门仪轨等方面得以全面体现,唯一不同的是,观音经典感应是将观音这一信仰对象的神圣性外化为观音经典,并兼具观音法门的意义。所以,观音感应便以经典感应的方式呈现出来。

第五,从民众家庭生活中的观音经典感应信仰进行说明。在中国古代社会以儒家文化站主导地位的家国同构中,关于子嗣的延续、家宅平安、家庭完整的基本结构显得尤为重要,与之相应的家庭困惑在观音信仰中体现出来,菩萨便成了那个时代中国人在家庭和美、幸福、来世等方面的美好向往。这些信仰实践把日常生活与观音经典链接在一起,说明观音经典感应信仰已经根植于民众日常生活的深处。

总之,本文通过对观音经典的神圣性与神圣话、以及观音经典感应信仰的在各人群中的传播与被需求的关系中分析了观音经典的感应信仰,从而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化的菩萨信仰,并为全面把握中国特色佛教文化提供一个重要的视角。

作者简介

李心苑,讲师,哲学博士学位,宗教学专业,东亚佛教方向。本科就读于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中央民族大学,拥有宗教学、哲学、新闻学教育背景,曾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作访问学者。现出已出版著作2部、论文11篇,主持科研项目2个,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已获11个奖项,其中包括6个国家级奖项。被评为2020年中央民族大学优秀毕业生。曾担任北京光中文教馆“2017年第一期三好青年英文读书会”青年讲师。

文图 | 惟慈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