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耿冠静:试论唐代两京地区的观音信仰

来源: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 2022-03-18 11:11:41

作者:耿冠静

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至唐代已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僧俗二界都形成了对佛教偶像的多元崇拜,其中以崇拜观音菩萨最为突出。本文根据唐代两京地区僧俗二界的不同观音信仰形态,以及唐代观音造像发展与流变来考察观音信仰中国化问题,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论述唐代两京地区僧界的观音信仰。僧界的观音信仰形态主要包含了理论根据和法门实践两个方面,前者主要以长安和洛阳译经中心为研究对象,高僧大德们所译出的救难、智慧、往生净土及密教等不同类型的观音经典,使观音的形象逐渐丰富,并扩大了观音的救难范围,完善了观音的救难智慧,明确了观音的修行法门;后者是在翻译经典的同时,高僧大德以观音的救难本质为核心,展开了信仰往生净土型观音和密教观音的宗教实践活动,这些宗教实践主要体现在:僧侣在龙门石窟为“天皇天后”“亡父母”“法界众生”造观音像或“西方三圣”像,祈求观音救现世苦难,接引亡者往生净土,以及念诵密教观音的不同咒语,达到为他人治病、驱鬼,为国家祈雨、护国等现实的目的。

第二,分析唐代两京地区俗界的观音信仰。俗界的观音信仰较于僧界,未在观音经典的义理方面做更多关注,呈现的是脱离佛教观音束缚的倾向,其形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观音的“救难”本质和“应验”特效为动机,主要是通过念观音名号来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灾厄等;二是随着净土宗的兴起,俗界又通过造“西方三圣”像来达到观音既能解决现世的苦难,又能接引亡者至西方净土的目的;三是受密宗观音的影响,俗界的观音信仰又呈现杂糅态势,主要以通过念观音咒或绣密教观音像以达到救难消灾或往生净土的愿望。另外在观音的造像方面,有宫廷画家根据自己对佛教经典的理解和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创造出了“杨柳观音”“水月观音”等完全中国化的观音形象,使得佛教中国化更向迈进了一步。

第三,唐代观音造像的定型及其定型的原由。唐代观音造像发生了由男到女的性别转换,主要表现在两京地区女相观音增多。唐代前期的观音形象虽现女相,但胸部不明显,略带男性胡须,至唐中后期,观音形象多呈现完全的女相,少见男相。观音形象的性别转变原因颇多,既是统治者的利用与倡导的结果,又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大势所趋;既有观音变身女相的经典依据,又有广大女性信仰者的推动;既有观音的慈悲救赎特性,还有中国人独特的审美需求。

文图 | 惟慈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