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憨山德清的三教观与会通三教的努力

来源: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 2022-04-26 11:08:26

文章信息

作者:谢重光

收录于:《普陀学刊》第十一辑,第191—204页。

内容简介

晚明时期,随着阳明心学的盛行,当时的思想界涌现出一股佛儒合流的禅悦思潮。受这种思潮的影响,当时的佛教界内部再次对于儒、释、道三教的关系展开了探讨。本文作者即对于晚明时期憨山德清的三教观进行了论述。

作者的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对于德清之前佛教关于三教的关系的论述进行了回顾,指出早在东晋时期庐山慧远大师即曾提出佛儒分工的观点,至南北朝时期范泰、谢灵运、何尚之等于又发展出佛儒互补之理论,至宋代经由智圆的补充而得到进一步强化。

此外宋代的明教契嵩受理学的影响而提出儒释道三教心性相通的三教一致论,明代宗本禅师等人则受阳明心学的影响而直接引用“心”与“性”的概念论述三教一致,开启了在本源上论述三教一致的进路。其次,对于憨山德清会通三教的背景及其思想进行了论述,指出德清本人有过学儒学道、学佛的历程,其基于对佛教所处形势的认识而自觉地改造佛教、会通三教,以“三界为心、万法唯识”为理论基础,将三教会于一心,以禅统摄儒道两家;提出佛教具备涉俗利生的经世功能,并从体用角度论述了儒释道三教的经世观,指出三教在经世思想和方式上体用皆同,但有次第深浅之别,儒最浅、道次之、佛最深。

再次对于憨山德清关于佛教忠孝观的思想进行了论述,指出德清认为佛教之忠孝观乃最大最彻底之大孝,其巧妙地将儒家经典之言引到禅宗心性论,以此论证世出世间的忠孝之法乃是相通的,虽行迹有异,然而本质实同,且佛教之孝乃“天性之孝”的孝之至。

最后,分析了憨山德清会通三教的特点,指出憨山德清基于“一心统三学”的思想基础而会通三教,其三教观是以佛教为主,将儒道视为佛教的初级阶段,积极能动地以佛教统合儒、道两教。

作者简介

谢重光,汉族,1947年生,福建武平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及宗教研究所教授。其主要研究领域为唐宋史、佛教社会史、东南区域民族与族群历史文化、闽台宗教与民俗文化等。出版有《客家源流新探》《客家文化与妇女生活》《畲族与客家福佬关系史略》《汉唐佛教社会史论》《中国僧官制度史》(合著)《陈元光与漳州早期开发史研究》《中古佛教僧官制度和社会生活》等二十余部著作,并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二百余篇。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