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观点 常识 故事 专题 视频

早期中国佛教的文化共同体研究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 2022-06-20 10:34:39

文章信息

作者:王建光

收录于:《普陀学刊》第十二辑,第145—181页。

内容简介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既有其信仰意义上的思想体系及实践品质,也有着文化意义上的历史内涵及社会功能。在其向各地传播及发展演变的过程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佛教文化共同体。本文作者即对早期中国佛教的文化共同体进行了研究。

作者的文章主要分类六个部分:一、对于佛教的“文化”内涵进行了阐述,指出佛教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即是其核心的宗教信仰体系所诠释荷载的文化性力量。

二、对于何为佛教文化共同体进行了定义,指出佛教文化共同体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是基于僧众、居士及一般大众而形成的宗教信仰共同体;其二是指对宗教信仰所荷载价值命题的共同坚守和践行而形成的社会生活层面的价值共同体。

三、对于中国佛教的文化共同体内涵进行了论述,指出佛教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以信仰和文化为纽带,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佛教文化共同体”,其具体内涵体现为:(一)宗教信仰具有了道德教化功能;(二)提升了古代中国边疆地区军事割据政权的意识形态力量;(三)促进并强化了中华各民族身份的融合;(四)形成新的文化形态、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丰富了中华文化。

四、对于中国佛教文化共同体形成的基础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佛教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基于众生平等的思想理论基础、忠诚稳定的社会群体基础及僧团建设的组织形态基础三种。

五、对于中国佛教文化共同体具备的基本要素进行了剖析,指出早期中国佛教文化共同体具有以人为中心、以区域为中心、以译场为中心、以三藏研习为中心、以宗派为中心五个基本要素。

六、对于早期中国佛教文化共同体的社会功能进行了论述,指出早期中国佛教文化共同体具有三种社会功能:(一)标志着一种文化价值的共识性;(二)体现了为大众提供精神支持、为政治提供价值认同、为社会建构群体心理的实用功能;(三)使得文化共同体的内部交流更为平和。作者认为作为一个体系复杂、思想丰富、边界相对明确的中国佛教文化共同体,在历史上对佛教的传播以及推进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交流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

王建光,男,1963年出生,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撰有《中国律宗思想研究》《如是我乐:佛教幸福观》《中国律宗通史》《中国佛教通史》(合著)等十余部著作,并在各类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