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鸾大师示寂后,南北高僧纷纷探讨弥陀净土的佛理,各出主张,诸说活跃,虽学理更加深入,却呈某种乱象,昙鸾提出的重称名念佛,仗佛力往生成佛的思想沉寂了。60余年后,还是在石壁玄中寺道绰法师继承昙鸾“二道二力说”,提出了圣道门和净土门的判教理论并笃诚修持,中兴了弥陀净土法门的传承法脉。
道绰(562—645),并州文水人,俗姓卫,14岁出家,对《大涅槃经》很有造诣,曾开讲26遍。隋大业五年道绰48岁时到石壁玄中寺参学,见到关于昙鸾的碑文,碑文叙述了鸾公生前如何专修阿弥陀佛净土,及临去时又有怎样的嘉瑞。道绰读后深受感动,由此舍《涅槃》而修习净土,居玄中寺30多年,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每日念佛以七万遍为限,直至圆寂。道绰对净土宗有“开宗明义”(汤用彤先生语)的功德。首先在行持上,他强调称名念佛是正业,并开创以木槵子穿成珠串,用手掐珠念佛的方法。从他开始口诵阿弥陀佛。手掐念珠成为净土宗以至整个中国佛教的形象标志。二、著《安乐集》,以经论为证,辩正了当时许多排斥弥陀净土法门的观点。《安乐集》义理方面有以下几要点:其一,提出人们选择信仰要“约时被机”。认为“若教赴时机,易修易证;若机教相乘,难修难入”。也就是说要认清所处时代和自己的根机。他指出,已进入末法时期,五浊之世,三学六度的教法,越来越难行难证,惟有忏悔修福,称佛名号的净土法门才是末世五浊,“机解浮浅暗钝众生”解脱的唯一法门。他远承龙树难行、易行二道说,近继昙鸾自力、他力二力论,将一代佛教分为圣道与净土二门,认为“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并举《大集月藏经》等经文意,作为事证和理论,说明圣道门难行,难以通入。又多引经文比较圣道和净土二门的用功轻重,苦乐善恶。判定净土门才是可通入路。其二,称名是正学。昙鸾提出二道、二力说,修行方法观想与称念并重。道绰强调称名念佛,将称名念佛功德推向极至,他在第三大门第三门中说:“《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此处引文他加了“纵令一生为恶”六字,扩大受众范围。以《大经》为依据,提倡以念佛为宗,成为道绰弘扬净土的核心思想。在第四大门的“诸经所名念佛”中,提出摄取不舍的“始益”与往生净土后常见阿弥陀佛的“终益”,说明念佛修行有此两益,诸行没有,显示念佛胜诸行。他提出称名念佛是正学,其他念佛方法是兼学,并提出散心念佛等问题,为净土宗深入下层民众众开了一条道路。其三,凡身能入报土。南北朝以来诸家宗师纷纷提出各自对弥陀净土的佛身、佛土看法,大都否定凡身能生报土。道绰为匡正各种异见,引用经论明确说:凡身可以入报土。在第一大门第七门引用《大乘同性经》意:“净土中成佛者悉是报身,秽土中成佛者悉是化身”。因为“净土乃酬佛之固位愿行而现成者,故说皆是报土”。凡夫依靠弥陀本愿之力能够往生弥陀报土,第八门中才呼应“弥陀净土,位该上下,凡圣同往……由佛愿故,乃该通上下,致令凡夫之善,并得往生”。从而阐明有相之弥陀净土位真实报土,凡夫可入,往生是真。鼓励了一般民众对弥陀净土的信仰。
善导(613—681)俗姓朱,临淄人。幼年出家,常诵法华、维摩等经,后得到《观无量寿经》修习十六观。曾亲到庐山叩寻慧远遗迹。后周游各地,访问高僧大德。听说道绰在西河大弘净土,于贞观十五年赴并州石壁玄中寺访问。当时正值隆冬,道绰见他志诚,授予他《观经》奥义,于是他在玄中寺听讲《观经》,修学方等忏法,专事念佛。五年后,道绰圆寂,善导赴长安弘传净土念佛法门成一代高僧。
玄中寺昙鸾大师以《往生论注》肇始阐释净土法门之本义,出二道二力之论。道绰大师以《安乐集》依据末法时势开示众生解脱要路,立圣道、净土二门的判教理论。善导大师以《观经四帖疏》等立正行、杂行的行法,奠定了净土教义独立系统的基础。三位祖师皆驻钖、弘法于玄中寺,玄中寺诚为净土宗当之无愧的祖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