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的一代祖师,印光大师不仅自己一生严于克己修身,积功累德,勤谨修学净土法门,同时,他也谆谆教导其弟子们必须要踏实做人,过好世俗生活,敦尽人伦之道,成就完满人格,并在此基础上认真修学净土法门,以求解脱,证得涅槃。可以说,印光大师的教育目的观体现出鲜明的“不离佛法而修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的特色,既要使佛教行者养成健康积极的世间人格,又要使其在此基础上完成向出世间完满人格的根本转化。在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印光大师引经据典、条分缕析,详尽阐释了如何由成人直至往生成佛的基本教育目的主张,这一教育目的观体系乃是印光大师整体教育思想的价值观导向系统,也是我们探究印光大师教育思想整体特征和本质蕴涵的基点所在。
成人:印光大师教育目的的初始层次
解析印光大师的教育目的主张,我们不难发现,“成人”乃是其教育目的观念体系的初始层次。印光大师之所以会将“成人”作为自己教育目的观念体系的初始层次,首先源于他对“人”的本质意蕴的独到理解和解读。关于“人”的本质意蕴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印光大师指出:“人与天地,并称三才。天地之高厚,谁可得知。人以六尺之躯,何可与此高厚莫测之天地并称乎哉。良以人,可以继往圣,开来学,参天地之化育故也。人而不能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已失人之名义。况专以机械变诈,弱肉强食为心乎哉。是殆豺狼、虎豹、毒蛇、恶蝎之所不如者,尚可谓之为人乎。”[1]民国二十七年(1938),已近髦耋之年的印光大师,综合自身六十余年修学行证的经验和体悟,又对人的本质内涵进行了自己的全面总结和解读,他讲道:“人为倮虫之长,身不过数尺,寿不过数旬,竟与高厚悠久莫测之天地,并称三才,其义何属。须知才者,德能之称。天以普覆万物,生成化育为德能。地以普载万物,含养滋培为德能。人以赞天地之化育,继往圣,开来学为德能。设无人之德能,则天地之德能犹有所憾。由得人参赞继开之德能,俾天地之德能,圆满充足,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人与天地并称三才者,此也。人之德能,大端有四。人者,仁也。仁慈恻隐,自利利他,故名为人。人者,忍也。忍劳忍苦,担当柱地撑天之事,故名为人。人者,任也。力任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俾无所歉缺,故名为人。(此八事,匹夫匹妇皆能为之。此乃参赞化育,继往开来,撑柱天地之大事。若一疏忽,或亡一二,或八字俱亡,则成冒名之伪人,非与天地并名三才之真人矣。若能类推,则希圣希贤,学佛学祖,有余裕矣)人者,尽也。尽儒教伦常之道,以敦伦、尽佛教心性之道以证心,故名为人。人之义,大矣哉。”[2]这里,印光大师指出,人乃“三才”之一,可与天地并列,参赞天地之化育,继往开来,彰显流布天地之至德,使其遍满一切时空。与此同时,印光大师还将人的特有德能,概括为四种:仁、忍、任、尽。由于人具有这四大特有德能,故能辅弼天地,造化万物,自利利他,明理证道。倘若人泯灭或缺失了这四大德能中的某些组成部分甚至全部,而冒以人的名义,滥行毫无人伦道德之事,那就丧失了人之可以赞化天地、自利济他、闻道证道、成贤成圣的资格,也就不能称之为人了。基于此,印光大师主张,人既然具有自己特有之德能,就应当积极地“成人”乃至“成贤成圣。”不如此,则是辜负天地恩德与己灵之“伪人”。因而,印光大师强调:“人禀天地之正气以生,当效法天地高厚覆载之德,以参赞化育,继往开来,庶可不愧与天地并立为三,以称三才之名耳。”[3]又言:“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佛。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迷则佛即众生,悟则众生即佛。循是以求,其机在我。固宜上慕诸圣,下重己灵。战兢惕厉,愤志修持。敦笃伦常,恪尽己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夙兴夜寐,无忝所生。能如是者,则为贤为善,不至玷污天地。”[4]印光大师认为,人能如此,方才是尽了为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之事。即所谓:“人生世间,必须各尽自己之职分。能尽自己之职分,方可不负天地覆载,日月照临,父母生育,师长教诲之恩。”[5]倘若不能做到这样,并非是其不具有成人、成贤、成圣的潜质,也并非成人、成贤、成圣乃是常人所难以企及的目标,只是因为很多人选择了自我放弃与自甘堕落,不愿作为所致。由此,印光大师断言:“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佛,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故也。其不能者,皆卑劣自居,不自奋发,乃不为耳,非真不能也。”[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