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阐明修学净土法门往生、成佛,较之修学其它佛教法门所具有的特有优势,印光大师还将净土法门与佛教中包括禅宗法门在内的其它几大主要法门,进行了更加全面详细的对比,以凸显出修学净土法门往生、成佛的独有优胜之处。他指出:“大觉世尊……随顺机宜,广说诸法。括举大纲,凡有五宗。五宗维何,曰律,曰教,曰禅,曰密,曰净。律者佛身,教者佛语,禅者佛心。佛之所以为佛,唯此三法,佛之所以度生,亦唯此三法。……又恐根器或劣,未得解脱,而再一受生,难免迷失。于是特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一门,俾若圣若凡,同于现生,往生西方。圣则速证无上菩提,凡则永出生死系缚,以其仗佛慈力,故其功德利益,不可思议也。须知律为教禅密净之基址,若不严持禁戒,则教禅密净之真益莫得,如修万丈高楼,地基不固,则未成即坏。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如百川万流,悉归大海,以净土法门,乃十方三世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法门。……一代时教,皆仗自力,以出生死。净土法门,未断惑者,仗佛慈力,即可带业往生,已断惑者,仗佛慈力,遂得速登上地。乃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不可以常途教道,相为并论也。”[16]这里,印光大师认为,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佛教法门倘若详细划分实是不可胜数,但归总起来,则不外乎律、教、禅、密、净五种。这其中律、教、禅又是占有基础性地位的三种法门。但这三种佛教法门的修学,由于其均需依靠修学者的自力来完成,加之其内容体系的艰深庞杂以及修学方法的繁复精细,对于普通修学者而言,很难在一生之中得到根本成就,解脱生死,证得佛道。及至其再一受生,便很容易迷昧自心,堕落退转,由此将更加难以出离生死,证得涅槃。而净土法门与这些主要依靠修学者自力来修学的佛教法门对比起来,则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由于修学净土法门主要是依靠阿弥陀佛本愿佛力的加持,修学者无需掌握诸多丰富深奥的佛学理论和知识,也无需运用一系列精致细微的修学方法。只要具足真信、切愿和持久诚恳的念佛行持,无论修学者自身修学水平的高低优劣以及自身业障烦恼的深浅轻重,都会在阿弥陀佛本愿佛力的加持下,于临命终时得以往生阿弥陀佛净土。那些在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前修学水平较高,业障烦恼较轻的修学者,在往生阿弥陀佛净土后就会生到较高的品位,并且能够较为快捷地成就佛果,证得涅槃;而那些在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前修学水平较低,业障烦恼较重的修学者,在往生阿弥陀佛净土后就会生到较低的品位,他们成就佛果,证得涅槃的时间就要相对长一些。但不管怎样,凡是往生到阿弥陀佛净土的修学者在阿弥陀佛净土这一独特的修学环境中,都不会再有轮回生死、退转堕落的危险,他们均会无一例外地在修学佛法的道路上稳步向上,直至最终成就佛果,证得涅槃。由此,印光大师认为,如此对比起来,修学净土法门往生成佛显然是要比修学其它主要依靠自力来成就佛果的佛教法门,在成就佛道、证得涅槃方面显得更加稳当快速一些。这也正显示出净土法门乃是佛教诸多法门中的一种特殊法门,也即佛教中通常所说的他力法门,它是不能与佛教中其他以自力修学为本质特征的普通法门相提并论的。
结语
总之,印光大师的教育目的观,具有鲜明的力主“成人”与“往生成佛”融合会通的特征,在印光大师的教育目的体系中,入世成人式的教育价值目的取向与出世往生成佛式的教育价值目的取向,共同建构起层次分明、相辅相成的教育价值目的体系。印光大师并不专主出世教育,相反,他更加主张出世教育应以入世教育为其必要前提和基础。换言之,印光大师认为,评判一个人能否修行成佛的首要标准乃是看其能否修行成人。他断言,如若连人都做不好,那注定不会在佛法修学上有所成就,更遑论证得佛道了。因此,在印光大师所拟定的教育目的体系中,一个最为初始,也是最为必要的层次就是,修学佛法的人,不论其修学哪个法门,首先必须要能够恪尽人伦之道,成为一个地地道道、堂堂正正的人,如此才有资格进求佛法的堂奥,觉证佛法的真谛。这其中,印光大师主张,对于修学净土法门的佛教行者而言,成人乃是往生、成佛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而往生、成佛则是成人的终极目标和归宿。这种“不离佛法而修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的教育目的观,也表露出印光大师决意格除当时中国佛教教育中所存在的诸如自命清高、消极避世与逃逸社会责任、贪图出家清修享受等不良的修学痼疾和弊端,这也使得他的教育思想主张得到了当时世俗社会中众多佛教信众的接受和认可,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同时也为他最终成为中国近现代佛教教育史上声名卓著的一代高僧奠定了坚实的社会群众基础,而他所提出的这一教育目的观体系,也必将会为当今及今后的净土宗教育乃至整个佛教教育事业提供巨大的借鉴价值并产生出日益深广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上卷:复宁德恒德复居士书
[2]《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下卷:人字发隐
[3]《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下卷:杨椒山先生言行录序
[4]《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上卷:示柴也愚居士书
[5]《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下卷:复慧淑慧庆两女居士书
[6]《增广印光法师文钞》下卷:唐氏先茔附青莲尼塔发隐
[7]《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上卷:复卓智立居士书
[8]《增广印光法师文钞》上卷:与周法利童子书
[9]《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上卷:致罗世芳居士书
[10]《增广印光法师文钞》下卷:示陈生
[11]《增广印光法师文钞》上卷:与丁福保居士书
[12]《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上卷:复于归净居士书
[13]《增广印光法师文钞》上卷:复马契西居士书一
[14]《增广印光法师文钞》上卷:复岳仙峤居士书
[15]《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上卷:致阮和卿居士书
[16]《增广印光法师文钞》上卷: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
来源:《法音》2010年第4期总第3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