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佛教故事 >

唐宋八大家之一:亦儒亦佛的柳宗元

例如佛家之戒律与儒家礼仪:

“儒以礼立仁义,无之则坏;佛以律持定慧,去之则丧,是故离礼于义者不可与言儒,异律于定慧者不可与言佛。”

他还指出,佛家“其教人,始于性善,终于性善”,“金仙氏之首,盖本于孝敬”,这些都是儒佛一致的地方。简言之,“儒以礼行,觉以律兴,一归真元,无大小乘。”

柳宗元在《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中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

在《柳河东集》中,有许多体现柳宗元佛学思想的文字,其中有碑文、塔铭、序文、诗歌等。从这些文字也可看出,柳宗元与当时的佛教僧侣有广泛的联系、交往。

他在长安应举和为政时期,曾与文畅等出入官场文坛的僧侣结交,很欣赏晋宋以来名家与高僧支道林、释道安、慧远、慧休等法师的关系,并极力称赞那些与自己同时代人的那种“服勤圣人之教,尊礼浮图之事”的亦儒亦佛的生活。

在佛学思想上,柳宗元对天台、净土、禅等均有一定的理解。他曾听重巽和尚讲天台教义,也曾作《永州龙兴寺修净土院记》纪念净土院的修建,以期起发观者对西方净土的信仰:

中国之西数万里,有国曰身毒,释迦牟尼如来示现之地。彼佛言曰:“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曰极乐,佛号无量寿如来。其国无有三恶八难,众宝以为饰;其人无有十缠九恼,群圣以为友。有能诚心大愿归心是土者,苟念力具足,则往生彼国,然后出三界之外。其于佛道无退转者,其言无所欺也。”

晋时庐山远法师作《念佛三昧咏》,大劝于时。其后天台大师著《释净土十疑论》宏宣其教,周密微妙,迷者咸赖焉,盖其留异迹而去者甚众。

永州龙兴寺,前刺史李承晊及僧法林,置净土堂于寺之东偏,常奉斯事。逮今馀二十年,廉隅毁顿,图像崩坠。会巽上人居其宇下,始复理焉。上人者,修最上乘,解第一义。无体空折色之迹,而造乎真源,通假有借无之名,而入于实相。境与智合,事与理并。故虽往生之因,亦相用不舍。誓葺兹宇,以开后学。

有信士图为佛像,法相甚具焉。今刺史冯公作大门以表其位,余遂周延四阿,环以廊庑,缋二大士之像,缯盖幢幡,以成就之。呜呼!有能求无生之生者,知舟筏之存乎是。遂以《天台十疑论》书于墙宇,使观者起信焉。

此外,柳宗元的文学创作也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很多作品具有佛学浸润的色彩,或采摄佛经语汇,或简练佛经事状,或点化佛学义理。

如柳宗元的寓言文创作,体例明显模仿佛教的譬喻经:先是讲一个现实的故事,最后用简单的一句话点明主题。其中有些篇章的构思直接取自佛书。如著名的《柳州三戒》的《黔之驴》,取材于附北凉录失译《大方广十轮经》里的譬喻:

“譬如有驴著师子皮,自以为师子。有人远见,亦谓师子。驴未鸣时,无能分别,既出声已,远近皆知非实师子。诸人见者,皆悉唾言:此弊恶驴,非师子也。”

他的《蝜蝂传》写一种负重小虫,人去其负,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卒坠地死,讽刺人的贪婪冒进,立意则取自《旧杂譬喻经》第二十一经“蛾缘壁相逢,争斗共堕地”。

柳宗元的散文《东海若》宣扬净土思想,省庵大师曾为其作解曰:

《东海若》者,昔有唐名儒柳子厚,愍学佛者知见不同,于净土法门信毁不一,其间利害,不啻天渊。欲令知所去取,以造乎心性之极致,故作此文也。第习儒者既以佛理而置之弗究,学佛者又以文字而漫不经心。间有聪明之士,多阙信根。设具信根,复无智慧。致使深文奥义,韬晦于残编断简中,莫之通达,岂不惜哉!因申明其义,以为解释,庶几为初机劝发之一助云。(《净宗十一组省庵法师遗著》)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虽是儒士,却深受佛教思想影响。因此他一方面积极进取,经世致用;另一方面又能研求佛道,探心性之深广,过着亦儒以佛的精神生活。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