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佛教故事 >

不废净业的林则徐,曾获印光大师称赞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林则徐少年聪颖,又勤奋好学,七岁即能作文章,十二岁参加府试,二十岁举乡试,二十六岁中进士。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晚年自刻印章云:“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作为担任要职的封疆大吏,林则徐最为世人所熟知的事迹是虎门销烟。

林则徐这种无惧强暴、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无畏精神,堪称中华民族的脊梁。在面对被贬的遭遇时,他又写出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铮铮诗句。林则徐的凛然正气与无我精神,与他熏修佛法不无关系。

在林则徐的日记中,有不少日常学佛修行的记载。例如:

嘉庆十八年(1813年),林则徐任职于翰林院。其《癸酉日记》中有“清晨,焚香叩头,斋心默祝”“早晨焚香”及“早晨,佛前供汤丸”的记载。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林则徐充任江西乡试副考官。在《丙子日记》中有“游龙泉寺”“顺到崇效寺观牡丹”“望见庐山五老峰,……巳刻至东林寺”及“午刻至东林寺小憩”的记载。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林则徐充任云南乡试正考官。在《己卯日记》(又名《滇轺纪程》)中记述了他由京赴滇沿途参拜过的佛寺,主要有河北安肃慈航寺、正定大佛寺、赵州古庙口金山寺、湖南沅州辰溪留云寺等,有时干脆住在寺院里。

在林则徐的诗作中,也有不少反映自己佛教修行生活的内容。例如: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潘云浦封翁奕隽八十寿诗》中有句云:“衣钵祖庭传再世,旃檀香界话初禅。”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林则徐赴云南任考官,路过贵州黄平州飞云岩,岩上有观音大士立像,林公立即下车合十参拜并诵经,其《飞云岩》中有句云:“中有古佛立亭亭,苾刍合十朝讽经。催落山泉作钟磬,秋色满岩云有声。”

道光十六年(1836年),《齐梅麓彦槐“送古佛入焦山图卷”》中有句云:“金人入梦始有佛,六代造像何纷纷。唐初采经及西竺,供养功德宜精勤。”“齐君种善多善根,古佛显应成妙因。杉板船轻剪江去,江风不动波沄沄。是日山中佛光现,异云五色明朝暾。音乐鸟鸣溪涧晓,旃檀香散林峦春。汲来冷泉作清供,曼陀罗雨吹絪缊。……”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辛丑三月十七日室人生日有感》中有句云:“遥知手握牟尼串,犹念金刚般若经。”林则徐原配郑夫人也信佛,故以念佛诵经祝寿。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次韵答宗涤楼稷辰赠行》中有句云:“华严诵千偈,信否伏狂魔。”

可见,林则徐对很多佛教宗派及经典都有涉猎。而在实修上,还是以净土法门为主。

林则徐的净业修行受到张师诚的很大影响。张师诚少年登第,历任封疆。在担任江苏巡抚时,张师诚见到人们杀业很重,多次出告示劝导戒杀。在放生河等处,则严禁捕鱼。衙署中不招待客人,不杀生。张师诚长斋奉佛,归心净土,自号“一西居士”。

他编著的弘扬净土法门的《径中径又径》一书,受到印光大师的赞叹,直到今天还在教内流通。张师诚晚年辞官回乡,专修净业。临终时诵《阿弥陀经》后,开始念佛号,才念到第五声时,就往生了。

嘉庆十一年(1806年),林则徐二十一岁,担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在任期间,受到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后来张师诚将林则徐招为幕僚。林则徐在追随张师诚的四年里,为表明心志,发心用蝇头小楷书写《阿弥陀经》《金刚经》《心经》以及大悲咒、往生咒等,共贮一函,上题“行舆日课、净土资粮”八字,作为每日必诵的功课。

印光大师曾赞曰:“林文忠公则徐,其学问、智识、志节、忠义,为前清一代所仅见。虽政事冗繁,而修持净业,不稍间断。以学佛,乃学问、志节、忠义之根本。此本既得,则泛应曲当,举措咸宜,此古大人高出流辈之所由来也。……其字恭楷,一笔不苟。足见其恭敬至诚,不敢稍涉疏忽也。……以期散布于各界人士,俾同知文忠公一生之修持,庶可当仁不让,见贤思齐,因兹同冀超五浊而登九品焉。”(《林文忠公行舆日课发隐》)

林则徐日理万机,但是能够忙里偷闲修行净业,契合了净土法门三根普被、方便直捷的特点。这对于事务繁忙的现代人来说,很具有借鉴意义。

印光大师说:“详观古之大忠大孝,建大功,立大业,道济当时,德被后世,浩气塞天地,精忠贯日月者,皆由学佛得力而来。”(《林文忠公行舆日课发隐》)林则徐一生的道德功业以及净业行持,充分证明印光大师所言不虚。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