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江南,山水如眉,风景奇绝,而溪口更是如此。在这儿,山势微微皱起,水色轻轻荡漾,山水相衬融为一体,确如古人词中所言,是一个“眉眼盈盈处”的地方。
在这儿,不说妙高台白云如纱,翠色逼眼。不说千丈岩飞瀑如纱,九曲而下。单一个雪窦山,就如一颗明珠,将溪口美景占了大半。而雪窦山之景,又以雪窦寺为最。
漫步青山绿水间,云雾时来,翠色沾衣。时时的,有一杵一杵的钟声从云雾中透出,回荡在山水间,将游人一颗疲累的心,敲成了山尖一片白云,水边一丝绿草,草尖的一颗露珠。
这,大概就是世外之心吧!
02
雪窦寺背靠青山,面对白云,翠色如洗,风景绝佳。宋朝时,此寺即被定为“五山十刹”之一。
其实,此寺又非建于宋代,而是建于晋代,屈指算来,据今约两千多年了。也就是说,早在遥远的晋代,在王羲之饱蘸浓墨,铺纸抒怀,写下《兰亭集序》时,这座古寺就已矗立于这儿的山水间。
它,见证过唐朝诗人长袖飘飘、来去如云的风神。
它,也见证过宋朝画师,来此描绘青山绿水的飘逸姿态。
唐人古诗曰:“飞泉溅禅石,瓶注亦生苔。”写出了山中飞泉流瀑空静冷寂的禅境。
宋代遗民谢翱,在南宋亡后,以山水排遣心中的遗恨,来到此处,看青山绿水白云映日,挥笔写诗,“下方闻夕磬,南斗挂银河”,写出了雪窦寺地势险要,万籁俱寂。
明朝的沈明臣,更是以“林静春常好,山空夜寂然”描摹出雪窦山万山空静四季如春的美景。
这儿,是一片禅地。
这儿,更是一片诗地。不是诗人爱写诗,是这儿“林间烟起知僧往,岩下云开见鸟飞”的美景,自然而然输入诗人笔端。
03
雪窦寺,是弥勒佛的应迹道场。
弥勒佛,又称布袋和尚。此佛不同于他佛,他有着一张中国人喜气的面孔。据《宋僧记》载,五代时,有一和尚,名契此,又号长汀子,一衲衣一锡杖,杖上挂一布袋,脸上带着喜气般的笑,来往乡镇,一路化缘。其活动的地方,多在江浙一代。后来,此僧在岳林寺庑下,端坐一磐石上圆寂,圆寂前,留下一偈: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事事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偈中之意,自己就是弥勒,以千万变化之身,挂一布袋,走入凡间,用很多事情来显示身份,只不过时人不知罢了。
后人才知,原来此僧即弥勒。
在诸佛中,弥勒更有亲和力,更有救苦救难心,他以一副憨笑,来化解世人的痛苦;他以行走人世的姿态,来感悟凡俗的痛苦,点化着俗世之人。
笑,不是一种油滑,是一种大慈悲。
宽容,是佛家应有的心态,更是弥勒的特质。
04
弥勒佛在雪窦山驻锡,更增加了山的禅意水的佛性。这儿,“晓雾暗蒸山寺雨,松风深隐海潮门”,一片宁静,最好坐禅。这儿,“跌坐空堂苍藓合,翻经绝巘白云封”,白云苔藓,都充满悟性。
弥勒佛是未来佛,继如来而生。
他的出现,将带来光明,带来鲜花,带来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