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是我国宗教发展传承的根本方向和目标,这是中国宗教千百年来发展所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宗教离开了中国化必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佛教传入我国两千余年,在与本土文化交流、碰撞、吸纳中,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访问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并发表有关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演讲。他在演讲中提到:“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在我们国家,佛教是中国化的佛教,佛教中国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佛教的多个宗派中,禅宗作为中国佛教的突出代表,历久弥新,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花开香溢。
一、禅宗——中国化佛教的特色
(一)少林寺的创立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为安置印度高僧跋陀,在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关于少林寺创建初期的纪事,唐裴漼在《皇唐嵩岳少林寺碑》中记述颇为详实:“……少林寺者,后魏孝文之所立也”;“沙门跋陀者,天竺人也,空心玄粹,惠性淹远,传不二法门,有甚深道业。缅自西域,来游国都,孝文屈黄屋之尊,申缁林之敬。太和中,诏有司于此寺处之,净供法衣,取给公府。”这说明少林寺是皇家寺院。接着,《寺碑》又记述了跋陀主寺之后兴建殿堂宝塔的佛事活动:“法师(跋陀)乃于寺西台,造舍利塔,塔后造翻经堂。香水成塗,金绳为约。苦心精力,俾夜作画。多宝全身之地,不日就功。如来金口之说,连云可庇。……跋陀息心兹地,乐静安居,感而遂通,境来斯证。……时有三藏法师勒那,翻译经论,游集刹土……”,除勒那外,菩提流支也来这里译经,所译的内容主要是《十地经论》。这说明少林寺颇受高僧们的重视,而且到此慕名求法者多达数百人。
跋陀是禅律并重的高僧。他的两大弟子僧稠(480—560年)和慧光(487—536年)继承了他的事业。跋陀——僧稠一系的禅法是印度传统的“四念处”、“五亭心”的止观禅法。有人概括为“三藏心禅”。僧稠(稠禅师),钜鹿人氏,俗姓孙。跋陀称赞他说:“自葱岭以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皇唐嵩岳少林寺碑》亦云“稠禅师探求正法,主持塔庙。”北齐末年僧稠被尊为“国师大德”,成为中国北方禅法的代表人物。
跋陀的另一大弟子慧光,俗姓杨氏,长卢人。他聪敏出众,被称作“圣沙弥”。慧光初依跋陀禅师,修习禅学;继从勒那摩提钻研《地论》。他曾助跋陀翻译《十地经纶》等佛教著作,还开示《华严》、《维摩》、《涅槃》等经论,成为名重一时的北齐名僧,被后世尊为中国佛教“地论宗”的鼻祖。《皇唐嵩岳少林寺碑》说:“慧光弟子僧达、昙隐、法上法师等十大德,亦号‘十英’。”尤其是法上法师,在探研诸经中,很有成就,成为东魏、北齐时期著名高僧,被誉为“京师极望,道场法上。”
《十地经论》翻出后,慧光在少林寺弘扬,内容包括《四分律》。《四分》一宗之确立,实始于慧光。《四分》在少林寺内传承有序。少林早期律学,以《四分》为先,先导之以戒行、律学,然后学之以经论。少林弟子沿此双轨并进,成果累累,逐渐建立了一套完整而又有修行次第的体系。
慧光四传弟子道宣,为南山律宗创始人。道宣研究戒律,住在终南山的时间较长,故被称为南山律师。他所创立的律宗,亦被称为“南山律宗”。他以《四分律》为基础,参考其他各部律典,综合各家之所长,会通大乘和小乘,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禅宗的兴起
禅宗源于释尊在灵山会上拈花、迦叶微笑为根源。迦叶以后,经阿难、商那和修等,至菩提达摩,凡二十八人,即禅宗西天二十八祖。
菩提达摩于梁武帝普通年间(520—527年)自南天竺抵建业(今南京),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终日默然,向壁禅坐,面壁九年,谓之壁观婆罗门,创立中国佛教禅宗。达摩在嵩山传法给慧可,为中国禅宗二祖,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门下俊秀辈出,有少林法如、玉泉神秀、大鉴慧能、嵩山老安、蒙山道明、资州智侁等。其中,法如在弘忍门下“始终奉侍,经十六载”。唐咸亨五年(674年),弘忍灭度。唐永淳二年(683年),法如禅师回到祖庭嵩山少林寺,“开示禅法,再振玄纲”。法如禅师继承弘忍法席为“定门之首”,据唐开元十六年的《皇唐嵩岳少林寺碑》载:“达摩禅师深入惠山津梁是寄。弟子惠可禅师等,玄悟法宝,尝托兹山……皇唐贞观后……复有大师讳法如为定门之首,传灯妙理。”此所谓“定门之首”,即是禅宗当时的首领。法如是禅宗六祖之一。“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法门深得人心,一时间禅风四溢,万众皈依。故达摩亦为我国禅宗初祖,少林寺为禅宗祖庭。达摩向弟子传授“二入四行”的禅法,《续高僧传·达摩传》在介绍他的这一禅法后说“摩以此法开化魏土,识真之士从奉归悟,录其言语,卷流于世”。
禅宗一脉在中国确立之后,禅灯代代相传,久而不熄,传至六祖慧能,终于一花五叶,法门大开,禅风鼎盛。慧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形成禅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岳、青原两家弘传最盛。南岳下数传形成沩仰、临济两宗,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世称“五家”。其中临济、曹洞两宗流传时间最长。临济宗在宋代形成黄龙、杨岐两派,合称“五家七宗”。现存少林寺《释氏源流碑》记载:“夫禅虽分五派,而水源木本于少林。”
综上所述,少林寺创寺之初即成为了中国佛学的重镇,并最先奠定了佛教最重要的基础——戒律。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影响日益加深,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少林寺担当了重要的角色。达摩祖师在少林寺开创禅宗,在历代高僧大德的努力下,禅宗成为影响中国文化最深的佛教宗派,并使之蔚之成林,为佛教融入中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三)禅宗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任何文化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佛教传入中国后,正是因为它完成了本土化,完成了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有机融合,并且与时俱进,才得以生存发展的。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中百花齐放,争奇斗妍,大师辈出,开创了光耀千秋的辉煌局面,这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
禅宗是众多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且是其中最有生命力的一派;迄今为止,它仍然是中国佛教的主干和根源。菩提达摩来到中国,成为中国禅宗的初祖。这时的禅宗,印度色彩当然极浓。但是发展下去,到六祖慧能,禅宗已经与印度佛教大相径庭。唐代,禅宗内部分成了不少小宗派。此后,禅宗更进一步分成五家: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在分化的同时,印度色彩越来越淡,中国色彩越来越浓,逐渐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的形成和发展既受到中国道家、儒家思想的影响,反过来也为道家、儒家思想提供了新的思想源泉和发展动力,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禅宗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如“天人合一”的思想,后来四祖的“看净”、五祖的“看心”、神秀的“观心”都能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概念中找到思想源头。禅宗“般若”的理论跟中国道家、儒家思想的互相渗透和融合,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说,因为禅宗的出现,使得儒道佛三教合一。少林寺是三教合一的先行者。少林寺碑廊有一通《重刻三教圣像碑》,刻于公元1209年。中间为佛祖释迦牟尼立像,左侧为老子李耳拱手而立,右侧为孔子侍立。由少林寺僧祖昭绘,住持教亨建。在少林寺所存在的碑刻里,还有一通刻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的“三教九流图赞”碑。图赞中写到“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体现了三教合流、和睦相处的思想宗旨。
随着禅宗在唐朝的兴盛,它开始影响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如宋明理学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宋明理学是儒表佛里的。宋明理学“心外无物”的观念就是在禅宗的影响下而产生的。当时的读书人都是儒家的知识分子,但在有意无意间都吸收隋唐以后四百年来佛学修养的精神和方法,外儒内禅。宋明之际的著名理学家,几乎都经历过出入于佛教而后回归儒门的思想过程,比如理学的先驱周敦颐,就曾在几座寺院中参学问道,受益匪浅。
又如“孔门禅”,它是以儒释融合为特色的禅学形式,即经禅门而渗透孔门,以佛法比拟儒学,或经孔门而入禅门,以儒学证佛法。同时,“孔门禅”也借鉴了儒家传承上的特色,互为补充。其代表人物为金代曹洞宗万松行秀禅师在家弟子李纯甫、少林寺住持性英等。“孔门禅”主要是李纯甫在少林寺时所论述,李纯甫等人的这种思想被常在少林寺活动的元好问概括为“孔门禅”,故“孔门禅”也多称“少林孔门禅”。“孔门禅”实为时代思想之产物。蒙古大军南侵,兵戈连日,烽火遍地,中都的官吏士绅纷纷南迁避难。当此国破家亡,人心动荡之时代,传统的儒家道德思想和理论受到了挑战。士大夫们就从“外佛内儒”,转而为外儒内佛的形态。
与此同时,禅宗中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精神风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和艺术的创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自魏晋六朝以后,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朝韵联,都是与禅境息息相关。禅宗思想也是近代思想家,如谭嗣同、章太炎建立他们思想体系的渊源之一。
二、宗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延伸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是礼制文化,是中国传统家族为生存、发展而形成的一整套生活制度,它具有强大的统率成员、调配资源的组织功能。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礼制社会环境中采取相适应的生存发展策略,自觉地走上了礼制化道路。少林寺僧团宗法制度,为其生存和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使少林寺1500余年香火不断、生生不息。
少林寺的宗法制度自北魏创建到金末,僧人虽有代数之分,但不具家族形式,僧人的生活、起居、传法都在一起。而寺院的掌门者,唐代之前寺院的三纲上座僧、寺主僧、都维那都是从寺院的高僧中选出来的。从唐朝开始“代推一人主持法席”的住持,也是从寺院高僧中选拔的。后任住持与前任住持有的有师承关系,有的没有师承关系,自元朝福裕住持少林寺后,少林寺的传代开始形成家族的形式,改十方丛林制为子孙承袭制。不仅住持有师承关系,而且众僧也有明显的家族式代数之分。整个少林寺是一个大家族,大家族内又分成若干小家庭(堂门、门头)。少林寺的堂门源于元代初年福裕禅师住持少林寺始。福裕为使其子孙代代相沿,世世相承,在广泛吸纳传统宗法思想基础上,参照曹洞宗师——曹山本寂在江西豫章传法时所立的五十六字派的做法,在少林寺创立了少林曹洞七十字辈世系谱。据清《释氏源流五家宗派世系碑》所载七十字为——
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
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
清净真如海,湛寂淳贞素。
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坚固。
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崇祚。
衷正善禧祥,谨悫原济度。
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
福裕创家族式世系谱后,凡出家于少林寺的僧人都是按照此序取名并传代,相沿至今。其后各家庭(堂门)首领纷纷在寺外建堂门,其一门弟子居住在一起,于是形成了众多的堂门(又称门头房)。各堂门自成一家,有自己的房产土地,自耕自食,是一个独立或半独立的经济生活单位。常住院是少林寺僧众礼佛、办公、佛事活动的集中场所,他们除初一、十五等节日到常住院一起礼佛、参加重要佛事活动外,其余时间各自在家礼佛、诵经。平时各门头到常住院值班。他们一生以少林寺僧自居,使少林寺世代宗法得以传承。正是由于这种家族谱系式的传承方式,使少林师徒之间增添了浓浓的深情。
从少林寺所存资料来看,在雪庭福裕住持少林寺的蒙元时期,已经实行“宗统、法统双轨制度”,并且作为少林寺的传统,一直保留至今。在少林寺碑石资料中,宗统表现为寺院执事群体和普通僧人群体,法统则表现为寺院住持及嗣法者群体。两者分工非常清楚。宗统和法统的宗派属性是一致的,因而也决定了寺院的宗派属性。
历经七百余年,少林寺一直延续着宗法传承制度,在功夫传承上,也沿袭着师父带徒弟的传统。时下,少林寺每年坚持举行扫塔祭祖、清明上坟、供奉先师等法事活动,同样是继承传统、秉持宗风。正是这些宗法制度的传承,使得少林寺的法脉传承充满生命力,延续至今,蔚然无碍。
三、弘扬少林文化,荷担如来家业
随着国家宗教政策的落实,在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和热心呵护下,经少林僧众的共同努力,少林寺的宗教文化传承得到全面恢复。近三十年来,少林寺恢复寺院殿堂、禅堂、寮房等主体建筑,前后七进殿堂及偏殿修葺一新,“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情景得以再现。在2010年,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及初祖庵被列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充分肯定了少林寺在寺庙建设和文化传承上所做出的努力。
(一)薪火相续,正信兴寺
宗教政策落实以来,寺院恢复宗教生活,晨钟暮鼓,早晚功课、习武诵经,佛菩萨圣诞等法会让少林寺成为清静庄严的殊胜道场。自2005年,少林寺禅堂恢复钟板,每年十月初五举行的精进禅七,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位禅和子云集少林,用功办道,克期取证,少林寺又重振祖庭宗风,倍受教界认可和赞许。少林寺一直坚持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为保证僧众能安心办道,创建少林寺禅耕农场,坚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禅宗宗风。为绍隆佛种,续佛慧命,从2007年开始,恢复了间断三百余年的传授三坛大戒法会,每隔三年举办一次传戒法会,截止到2016年10月,先后举办四次传戒法会,海内外僧众二千余人云集少林,广演毗尼,成为当下佛教僧团的新生力量。
在制度建设方面,少林寺秉持宗风,继承传统,先后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少林寺共住规约》、《少林僧人请销假制度》、《少林寺财务管理制度》、《少林寺武僧团管理制度》、《少林寺图书馆管理制度》、《少林寺禅堂规约》等二十多项,并严格督促落实。2010年,按照《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少林寺率先委托河南友恒会计师事务所进驻寺院,负责会计事务,这也是少林寺全面加强财务管理、接受社会监督、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具体体现。正是有了宗风法脉的传承,以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少林寺才能在弘法利生事业上走得更为稳健。
1988年,少林寺落实房产土地问题,保证僧团安心办道,护持道场;1999年,少林寺开始着手无形资产保护工作,2002年,“少林”被河南省认定为著名商标,2004年11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确定“少林寺”用在第41类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2002年,少林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初祖庵成功入选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文化建设方面,少林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创立少林寺网站,创办《禅露》杂志,成立少林寺图书馆,恢复藏经阁,先后收集、整理古籍善本近万册,藏书五万余册。先后出版《中国佛教医药全书》(101卷)、《禅宗大典》(200卷)、《中国武术大典》(101卷),被誉为“少林三大部”,同时还主编了《少林武功医宗秘笈》、《少林功夫》、《少林戒范》、《禅露集》、《少林文化研究论文集》、《少林寺大百科》等数十种著作。少林寺藏经阁于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少林寺依照寺院旧志记载,重建少林转轮藏,并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万人同抄大藏经”活动,抄写经典这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弘扬。在科技快速发展,互联网兴起的当下,少林寺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建立“十方共建禅宗数据库”,将历代禅宗人物进行疏理统计,追本溯源,让全球禅宗弟子有所归属和荣耀。
(二)慈善救助,利乐有情
“行愿无尽,为善最乐”,少林寺本着“慈悲喜舍、成就未来”的宗旨,广集大众的力量和善心,以出世的无私精神,做入世的利生事业。2004年12月,少林寺发心捐资成立的非赢利性民间慈善机构——少林慈幼院,是少林寺和河南省慈善总会联合发起并组织实施的“千名孤儿救助”项目的子项目。自少林慈幼院成立以来,众多居士大德、爱心人士慷慨解囊,为少林慈幼院建设捐款捐物。截止目前,少林慈幼院收养了来自河南各地、符合少林文化传承条件、适合集体生活的数千名孤儿。2016年,少林慈幼院的赵恒心、韩孟杰等六名学生被国内六所高校录取,受到社会上的广泛好评。有不少孩子已经圆成学业,步入社会奉献力量。
早在1995年,少林寺就成立了少林慈善福利基金会,扶危济困,救助孤苦。数年来,少林寺在赈灾救灾、扶危济困、救死扶伤、助学助教、放生护生、印经结缘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在2014年,少林慈幼院新大楼落成之际,数百位慈幼院的孩子搬进明亮崭新教室和宿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卫生整洁的生活环境,让慈幼院的孩子感受到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爱。
(三)医身治心,慈悲济世
少林药局始建于金元时代(约1217年),距今近800年。因种种原因,药局建制一度中断。2004年初,少林寺重新恢复了药局建制,并经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成立了少林药局。自成立之日起,少林药局就开展给贫困山村送医送药,坚持长期开展义诊的慈善活动,累计免费义诊医治国内外病患者万余人次;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陀成道纪念日,是佛教传统的“法宝节”,少林药局都要举办施粥活动,同时还开展一系列诸如义诊赠药的活动,累计赠医药人数达到50,000人;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少林药局派出10名医术高超的禅医僧人组成医疗救护队伍,奔赴救灾一线,救治了大量的当地灾民,受到灾区人民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同时捐款捐物达30多万元。
2013年4月20日,雅安芦山突发7.0级地震,少林寺迅速派出由十三位僧人组成的少林医疗特救队,前往灾区救治伤病者。在灾区,少林医僧用他们精湛的医术,帮助官方医疗队伍救治灾民,充分体现了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秉承着“医药医身,佛法医心”的观点,少林药局还开展了一系列心理疾病治疗的义诊活动,通过佛家的智慧和禅宗法门,开展禅修活动,安顿心灵、化世导俗,帮助人们开展健康的生活方式,摆脱愚昧痴妄,启迪人生。
(四)海外弘法,泽被苍生
在文化对外交流方面,早在九十年代初期,少林寺就积极将少林文化在海外弘扬传播,并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少林寺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有效途径,积极开展少林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服务于国家的内政外交。通过各种有益的模式,走出国门,弘扬佛法,宣扬以少林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目前,“少林文化,人类共享”的理念已赢得国际主流社会的广泛响应。
任何一种文化要在新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必须得找准切入点,必须得到主流社会的接纳。我们在推动少林功夫交流的同时,因势利导地引入禅宗文化和少林寺独有的健康生活方式,主动将少林文化的理念、思想介绍给当地主流社会。1993年6月,应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邀请,少林文化代表团访问台湾,这是海峡两岸宗教界隔绝四十多年以来,第一个访问台湾宝岛的佛教团体,被称为“破冰之旅”,访问的效果和意义都特别重大。在台湾的一个月,少林文化代表团的文化交流活动,几乎天天上报纸和电视,成为岛内一大盛事。2008年12月3日,与南非总统曼德拉会见时,他说:“重要的是,你们从事的事业、少林文化,具有人类的价值,应该得到每一个人的尊敬和赞赏!”2010年9月1日,我们受邀拜访奥地利总理法耶曼先生,他对少林文化尤为赞叹,并提到自己也学习少林养生功法,希望能到少林寺参访交流。
2012年9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副总干事隋翚女士称我们是“中国文化大使”。2013年10月,少林寺在美国纽约、洛杉矶、哈佛大学、联合国总部等地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当地政府和各界知名人士一致认为,少林文化来到美国,正体现着中华文化开放、包容、平等与慈悲智慧的精神传统。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欧伦斯评价“少林文化走进联合国”活动“与当年中美‘乒乓球外交’有异曲同工之妙”。
欧洲第一家少林文化机构——德国少林寺于2001年在德国柏林成立。2012年至2014年,少林寺在欧洲和北美地区先后开展三次少林文化节,先后有来自欧洲和北美地区的一百多个代表团、1800余名“赶考者”,参加少林功夫考功大会,接受少林文化传承人的检阅。2015年8月2日至6日,少林文化代表团赴泰国开展“少林文化丝路行”活动,受到泰国当地政府和信众的热烈欢迎,好评如潮。
(五)广结善缘,菩提花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少林寺最大的优势是少林文化,怎样将这种文化传播出去?少林功夫是最好的载体。功夫属于肢体语言,能克服语言障碍,规避了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上的偏见,具有“一看就会,一学就懂,一练见效”等特点。我们组建武僧团,到海外进行功夫展演,设立禅堂,使大众对当代中国佛教、对禅宗祖庭少林寺,产生特殊的亲近感和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如我们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到宝岛台湾去表演,到欧亚、北美、欧洲及阿拉伯地区去开展文化交流,均受到当地政府及民众的热烈欢迎。在少林功夫表演前,都有15分钟的诵经,15分钟的唱念,摆上佛像,在那里礼佛,参加者都能接受。尤其是诵经、礼佛的时候,在场的全体起立,不管是什么背景、不同信仰、不同肤色、不同意识形态的人全都合掌,都能接受,这是对少林文化的崇敬。每在一个地方表演之后,都会形成一定的少林文化热现象。为了满足海外少林文化爱好者的需要,我们在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都设有少林文化机构。少林寺常年有几百位法师、武僧在海外进行少林禅武医文化传播与交流。
少林文化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灵活的运作方式成功走出国门,并扎根海外,与当地主流文化相互融合。目前,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少林寺海外文化机构有50多个,全球有各种少林文化机构数百家,遍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少林海外文化中心之一的美国少林拳法联盟已覆盖美国47个州,累计注册会员超过150万。日本少林拳法联盟现有会员上百万,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传播着少林文化。2006年7月4日上午,来自美国的500名警察、律师、大学教授等少林文化爱好者,到少林寺归山朝圣。他们冒着小雨,双手合十并顶礼叩拜。
2010年9月,“少林欧洲联合会”在维也纳宣布成立;2011年5月,“少林北美联合会”在洛杉矶成立。2004年元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众议院一致通过决议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每年的3月21日为“嵩山少林寺日”。2014年3月21日,美国加州“嵩山少林寺日”确立十周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贺词中说:“少林文化能为我们提供心灵空间,也有助于我们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目前,少林文化代表团先后出访近百个国家与地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南非总统曼德拉、德国总理迈克尔等外国元首约见少林僧众;国外二百余个政府首脑及文化访问团参访少林寺;俄罗斯总统普京、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斯里兰卡总理贾亚拉特纳等国家首脑、政府官员、世界名流参访少林寺;来自海外的数十个少林文化机构或中心的洋弟子前来朝拜祖庭,认祖归宗。在海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少林寺成了中国的代名词,少林功夫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中国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
2013年,少林寺被习近平主席誉为“享誉世界的少林寺”。“享誉世界的少林寺”这一定位,凸显了少林寺僧团弘法利生所做出的努力和成就,是践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成果。
少林文化走出去的实践,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拓展了新的方法和路径。通过民间对外交流的模式,少林文化在海外历经生根、发芽、开花的过程,目前已经结出希望的果实。同时,少林寺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一直也在思考中国佛教如何能在世界宗教之林中有着一席之地。目前,我们在世界宗教主流中的声音还相对较小。少林寺现在所做的,就是以少林功夫为方便,参禅悟道为究竟,接受我们汉传佛教众生平等、和合共生的理念,推动文明互鉴,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国家内政外交服务。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我们得知,其实许多的西方人非常渴望对汉传佛教的理论和体系有的认识,他们认为目前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只有用东方的智慧来解决。我们相信,随着国家的繁荣与发展,中国佛教为践行“一带一路”战略、实现伟大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嵩山少林寺方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