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禅茶来自禅林,它的形成既需要禅学理论的创新,也需要禅茶的实践和示范。建立于唐代的池州南泉禅院位于中国重要的产茶区——皖西南的长江南岸,创立者普愿禅师作为马祖道一的三大弟子之一,是“平常心是道”禅学思想最为重要的诠释者和弘扬者。在践行“平常心是道”思想中,普愿禅师带领弟子们亲手种茶、采茶和制茶,并将茶融入到禅的教学与修行之中,禅与茶在南泉禅院得到最初的有机结合。当南泉弟子赵州从谂的三声“吃茶去”响彻禅林的时候,禅茶经过南泉的长期孕育终于破土而出,迅速在中华大地上流行起来。
关键词:平常心是道;南泉;赵州;禅茶
有问五祖弘忍:“学道何故不向城邑聚落,要在山居?”五祖回答说:“大厦之材本出幽谷,远避嚣尘,养性山中,长辞俗事,目前无物,心自安宁,从此道树花开,禅林果出也。”这体现了早期禅宗,长养圣胎的山林门风。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随着禅宗理论与实践的日益成熟,禅终于走出山林,融入社会各个领域,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而今禅正焕发生机,源源不断地为世界文化注入新鲜活力。
思想观念的改变,虽然只在一念之间,却并非易事,欧洲的宗教改革,伴随着长期大规模的新旧教派的残酷战争,造成了无数生命惨遭杀戮的人间悲剧。直至于今,观念上的自以为是,以及坚壁清野的对垒,依然是社会流血冲突的根源。而禅茶是以如此和平的方式进行,润物细无声,化干戈于无形。
一、廓然无圣
青原惟信禅师,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禅有悟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禅中彻悟,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从我们牙牙学语,就被输入大小长短、日月星辰等与生命有关的广泛概念,以便我们融入由概念建立起来的社会秩序与行为规范。于是我们懂得尊师重道、长幼有序,还有江河湖泊、山花烂漫。这些由文字符号建立起来的抽象概念,且运用概念在人脑中再现的对象,并非真实,南泉禅师说:“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
正念观花,我们会发现花是由各种非花的元素组成,花的存在,离不开泥土、水份、各种矿物质,以及光合作用,这时我们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深入观察,我们将看到花的空性与缘起。缘起性空是宇宙万物的本性,花只是概念、假名,用《金刚经》中的话说,则“花,非花,是名花”。
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明白了万物缘起性空的本性,则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这时的山水花草,是了然透彻了事物的本性之后的当下回归。
理论上,这样的悟见并不特别困难,既然理论上能够领悟,为什么实践中不能单刀直入,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当下开始。《楞严经》云:“理可顿悟,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佛陀正是以这种方式传递了禅宗心法,他随手拿起一朵花,他的微笑在开示,从这朵花就可以看到宇宙实相,“一粒粟中藏世界”这朵花蕴涵了天地间的无尽奥义。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朵花也可以是一片茶叶,难怪有人问赵州禅师禅的真义,赵州禅师说“吃茶去”。圆悟克勤禅师说“禅茶一味”。
有着大乘气象的震旦,具备这样的悟性土壤,禅正是在中国人的心灵气候中成长起来的智慧奇葩。禅的思想是整个大乘佛教的精华,融汇了所有佛教的思潮,浑然天成。从达摩祖师的不立文字,到六祖惠能的不识字,都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从中也可以看出,佛教教义经由三论、天台、唯识、华严诸宗的发挥,理论上已过于烦琐,因而有不立文字的禅宗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