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资讯报道 >

2018年10月13日杭州灵隐寺周末讲经 如何善用其心

1015196998_jpg.png

10月13日,星期六,杭州灵隐寺直指堂再开周末讲经法筵。

门芝法师受大众邀请,为信众及游客开示:“如何善用其心”—略说《华严经·净行品》。

1022454031_jpg.png

“慈悲、包容、感恩”是杭州灵隐寺秉承的理念。门芝法师在开示前说:学习佛法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首先,要知道这个世间谁对你有恩德,要报恩。我们要感恩国家,因为国家繁荣稳定,我们才有这样一个安定的环境修学佛法。没有强大的国力,没有这么好的社会环境,寺院的建设,出家人弘法利生,大众学佛的因缘等都不会如当今盛世这样吉祥顺遂。所以,我们要对祖国感恩,爱戴我们的国家,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构建和谐国家的基石,是支撑高楼大厦的支柱,给了我们安定的环境,给了我们更多的修学佛法的自由空间。

1023301441_jpg.png

 门芝法师强调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法律和法规并不是在约束自由,法律和法规就像这个殿堂的柱子一样,起着支撑的作用,它给我们的心身安宁,支撑了一个非常宽阔的空间,给了我们自由活动的地方。那么,你在这么大的自由空间之中,为什么要往柱子上去撞呢,那不是自讨苦吃吗。我们在马路上,会看到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警示线,这就相当于国法家规,在佛教里面说的就是戒,这个戒是起提示和警醒的作用。我们按照警示线开车或走路,就比较安全。警示线起指示、提醒、保护作用,我们按章行事,遵纪守法,就是在保护我们的自身的安全,保护我们身口意业的清净。

1027346687.jpg

门芝法师对“如何善用其心”的开示,从马胜比丘具足威仪的故事说起。
 
马胜比丘是佛陀最先度的五大弟子之一。有一天,马胜比丘入村乞食,威仪端严、举止安详,路人见到他无不心生恭敬。当时,舍利弗也在路上,不自觉也停下脚步,目不转睛地望着威仪庠序的马胜比丘,被马胜比丘的威仪所吸引,也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
 
舍利弗去问马胜比丘,他说:这位贤者,看你六根收摄,威仪寂静的样子,我想问你,你的师父是谁啊?他传授给你什么殊胜妙法呢?马胜比丘非常谦虚地说,我学道尚浅,无法对你宣说妙法,你只能对你说,我师父经常说的一句偈颂: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舍利弗慧根深厚,在听到这句偈颂之后,立马有所觉悟。
 
舍利弗与目犍连是铁哥们,交谊深厚,互敬互重,共同立下誓言,未来谁先听闻妙法,一定要彼此相告,同得法益。
 
舍利弗恭敬顶礼马胜比丘后,便去找目犍连。目犍连见到舍利弗身心收摄,与平时不同,好奇地问:「您神貌愉悦,行仪不同以往,想必已听闻甘露妙法,请贤者布施所见所闻。」

于是,舍利弗便述说巧遇马胜比丘的经过。
 
求法若渴的目犍连,在听到舍利弗复述佛陀开示的偈语后,即蒙法益,决定带自己的弟子,一起求佛出家。
 
佛陀为舍利弗及目犍连广说四圣谛法,二人即得阿罗汉果。又为其弟子广说四谛法门,二百弟子善根现前,最初先证得法眼净,最后亦证得阿罗汉果。

1028235642_jpg.png

马胜比丘庄严的威仪,便能引领舍利弗、目犍连入佛法甘露之门。我们平时看到出家人时,看到高僧大德时,也会有这样的感觉,觉得出家人威仪庄严,想过去搭几句话,这是因为出家人在身口意上摄受身心,吸引了他人。这就是《净行品》里所讲的“善用其心”的结果。从生活的点点滴滴摄受身心,如是行、如是观,久而久之,你就会从内到外地透出一种安详的、别人愿意亲近的状态。

1028532979_jpg.png

《净行品》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四。这品经的大致内容是:在华严法会上,智首菩萨问文殊菩萨,如何得到清净的身口意?云何得到修行的功德,云何、云何……?
 智首菩萨以偈子的形式,一共问了一百一十个问题,主题就是菩萨如何修行才能得到最大利益。文殊菩萨首先赞叹智首菩萨提问提得很好,能为“哀愍世间,利乐天人,问如是义”,然后也是以偈子的形式,对智首菩萨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共答了一百四十一个问题,也就是一百四十一愿。

1029209548_jpg.png

《净行品》的问与答

1031009870.png

《净行品》经文(总答)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告智首菩萨言:善哉!佛子,汝今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隐,哀愍世间,利乐天人,问如是义。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导师。佛子,云何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
 
经文中有句话很重要:“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这也是门芝法师开示的核心和要点。

1031247203_jpg.png

后面的经文是用偈诵的形式,告诉我们要在生活中“善用其心”,内容涉及到在家人、出家人的生活。偈诵中讲,在任何一种生活场景之下,无论我们看到、听到或者做什么事情时,我们都要发愿“当愿众生,如何、如何……”。这种修行的侧重点是,我们要在生活的每一个环境与机缘中“学会用心”。
 
门芝法师说:智首菩萨是替众生提问,提了一百一十个深奥的问题。一般修行很不错的人,看到大善知识赶紧去礼拜已经很难的了,根本想不出来问如此高水平的问题。佛经中有许多这样的情况,诸大菩萨发心良苦,哀愍众生,代我们请法。然而,怎样行持文殊菩萨提出的一百四十一愿呢?
 
如何理解“净行”

“净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对身口意三业,所行之事,所历之缘,都能随时提高警觉、善巧发愿,而防非止恶,成就三业清净,启发利他之愿行,以悲心利益众生,是为悲智双运之行。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使之与净极相应。

六菠萝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摄、八正道,都是我们行的内容。如果把“智慧”以一化五,那就是《华严经》所说的十菠萝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

1033243627_jpg.png

行持中该注意什么

善用其心!我们不管到哪里,都要心生欢喜。心生欢喜,嘴角要向上,自己心生欢喜,让别人见到你的时候,也心生欢喜。你这个时候,就是在行布施。你这个布施就是无相布施,也是开篇所讲的马胜比丘的布施。

佛法不光需要听闻,更重要的是行持。只有在行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获得佛法的利益。那么,在行持的过程中,又该怎么样去做呢?
 
何为平常心?

说一个公案。当年赵州和尚参访南泉普愿禅师时,向他的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是道?”

南泉祖师回答说:“平常心是道。”

赵州和尚进一步问:“还可趣向也无?”意思是说,我能不能走向平常心?怎样才能走向平常心?

南泉说:“拟向即乖!”意思是说:你准备向平常心那个方向走去的时候就错了。你想要往那个地方走,认为有个目标可追,就已经不是平常心了。道就在心中,本自具足。

赵州和尚还不了然,他又接着问:“不拟争知是道?”他说,我不走向那个目标,怎么知道它是道呢?可见赵州和尚当时还是在知识的层面来领会他师父的这句“平常心是道”。

南泉接下来说:“道不属知,也不属不知。”知是妄想,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真正达到道的境界,心犹如一轮明月,高高地悬挂在虚空当中,朗照万物而如如不动。这个“朗月孤圆”的境界就是平常心。

到这个时候,赵州和尚才“顿悟玄旨”,忽然开悟。
 
善用其心,此心为何心?

我们在遇到一个具体事相的时候,如何在发愿的同时,把“事”转为“理”?也就说,我们遇到事的时候,应该马上发愿,转换自己的心态。平常心、出离心、菩提心、欢喜心,这四个“心”是如何转换的呢?门芝法师为了方便大众,做了一个“善用其心”的流程图。


1044214693.png

我们遇到事相时,如果有贪嗔痴慢疑的状况存在,你心里感受到的就是“诸受皆苦”。是因为无明、造作而产生了苦(十二因缘,每一个都是产生苦的根源)。
 

1.坦然面对“诸受皆苦”。

如果你想往下走一步,就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性。让染污的心转为平常心。遇到事相,真正能以平常心去面对,是非常难的。要达到这个平常心,就需要去修,要依佛陀所说的去做的一个过程,然后逐渐逐渐地达到一种状态。
 
遇到事相,感受到苦,这并不可怕。这个时候就应该有一个对待“苦”的平常心,坦然面对,并且在“苦”中,往上走。坦然面对每一个“境”,不惧畏也不生欢喜。
 

2.发愿出离,感知“诸法无我”。

因为知苦,会逐渐地选择往上走,发出离心,也就是说,要发愿。因为你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才感觉到苦,如果你抛离了我,出离了我,面对的就会是众生,“当愿众生”!“我”放大到“众生”,才会感受到“诸法无我”。
 

3.发菩提心,感知“诸行无常”。

你感受到“诸法无我”,你已经是发了菩提心。大家不要认为发菩提心是一件很难的事。其实,我们时时刻刻都需要发菩提心。我们与菩萨的区别就是,发菩提心没有像菩萨那样,用菩提心贯穿于生活的点点滴滴,菩萨时时刻刻都行持在菩提心之中。

善财童子就是发菩提心的典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善财童子问文殊菩萨:我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知道菩萨怎样去行持的,我不知道怎样去修?文殊菩萨说:你只要发菩提心,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
 
文殊菩萨所做的一切,就是冲着善财童子的发心,专门为善财童子量身打造,幻化出不同的善知识。根据你心性颠簸的不同的阶段,成就你的成长。所以,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之中,一定要多发心,时时刻刻都发心,不要忘记自己的发心。如果你没有发心,没有表达这个愿望,任何人都无从帮助你。
 

4.生欢喜心,感知“寂静涅槃”。

发菩提心了,就会感受到“诸行无常”。在颠簸之中,你这时才会感受到善知识的重要性,才会真正地去寻访善知识。你感受到“诸行无常”,在得到善知识的点拨和护佑之后,你就会远离染污的心,就会产生欢喜心的状态。心中的疑惑,善知识一一帮助你解答了。心性的平抚,心性的成长,是一点一点累积的,自然而然地心生欢喜,感受到欢喜定。
 
这时候,你再拐回来回头看看,原来所说的因缘法、不二法门、八不中道等等,突然感受是那么的熟悉。就像我们现在从法堂往外看,看到的是药师殿;如果站在北高峰,看到的就是整个西湖整个杭州城。这个时候,你的心性会趋向于平静、安稳,逐渐逐渐地平息下来了,呈现一种寂静涅槃状态,如如不动,澄净明了,就如大圆镜一般。真正达到这一步的时候,你就是佛菩萨了。
 
你在明了“如何善用其心”的时候,你就会感知,什么是“不二”,什么是“般若”。
 
我们来听《醒来》这首歌。我们的心性在经历颠簸之后,就会感知“善用其心”的奥秘,就像歌词中所写的那样——“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

1045056125_jpg.png

《醒来》歌词

从生到死有多远,呼吸之间
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
从爱到恨有多远,无常之间
从古到今有多远,谈笑之间
从你到我有多远,善解之间
从心到心有多远,天地之间
 
当欢场变成荒台,当新欢笑着旧爱
当记忆飘落尘埃,当一切是不可得的空白
人生是多么无常的醒来,人生是无常的醒来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