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学术界尚无关于西藏地区佛教石窟寺遗存发现的报告,这一地区一直成为从南亚印度、西域到我国内陆地区佛教石窟寺分布链条上的一个缺环。1992年,随着东嘎·皮央石窟的调查发现,尤其是其中东嘎第1、第2号石窟以其宏大的规模和保存精美的壁画,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日本学者曾以“高原敦煌”的美誉盛赞西藏石窟艺术的高度艺术成就。
西藏西部的阿里地区属于古格故域,是历史中有着悠久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地区之一。由于古格地处西部西藏的特殊地理位置,与周边佛教国家或地区的密切交流的频繁程度,直接受到了凿窟造像的宗教意识与技艺方法的影响。至今在此发现多处规模相当的佛寺遗址和佛教石窟群遗址,其中东嘎·皮央石窟是西藏现存石窟群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也是目前所发现海拔最高、壁画面积最多的高原石窟群。
东嘎·皮央石窟位于古格都城遗址西北方向约40公里的山谷中,分别为东嘎石窟群和皮央石窟群。东嘎石窟散布于东嘎村北面断崖上,整个石窟群分布由西向东,绵延两公里,遗存石窟近170多窟,山崖洞窟中绘制有精美壁画。皮央石窟位于东嘎石窟以北1.5公里的皮央村山上遗址区,大体分为前山区和后山区,目前仅可确认的洞窟遗存就达872窟,规模罕见。东嘎遗址和皮央遗址相距很近,习惯统称东嘎·皮央石窟。
东嘎·皮央石窟以礼佛窟为主,窟内多设坛置像和绘制壁画,其中壁画受自然侵蚀并不十分严重,大量精美绘制基本完整,尤为可贵处在于遗存壁画年代多集中在古格早期的公元11至12世纪前后,画风绚丽自由浪漫,一度达到古格及西藏佛教文化历史中艺术成就巅峰。
对西藏西部的古格遗址进行考察始于19世纪初,西方学者由印度转道象泉河流域,对扎不让及托林寺等地进行最初的探寻活动。最早对东嘎·皮央石窟群进行考察活动同样始于西方人,据《古格普兰王国史》记载,约在19世纪中期,西方人斯拉金威特(schlagintweit)兄弟以及斯特拉谢(strachey)等人曾寻访到东嘎区域。
其后是在1935年开始意大利学者杜齐教授多次考察过此地,在他的调查手记中提及东嘎一带山洞中遗留有曼荼罗之类壁画,并公布了相关照片,只是一直未引起重视。在上世纪50年代的《象泉河报告》中仅被简单提及,“东嘎,寺院山顶耸立……山壁间隐穴密布。”直到数十年后的1992年才又被国内考古人员发现并正式公布,从此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东嘎·皮央石窟都是依山而建,远处观察形若密布窟窿的蜂窝。
石窟的主要形制和功能是供礼佛专用的佛殿式洞窟。进入石窟从窟内壁面观察,在壁画绘制前壁面先被处理平整,再平抹一层带草质拌泥,涂一层石灰作为底面。然后以线条起稿,勾勒绘画对象的基本轮廓,再细致填以颜色,并常常在所绘尊像的五官及配饰以金粉做重点装饰。所用绘画原料为一种当地所产矿物颜料,并拌有动物骨胶质,可使壁画色彩保持经久不退。洞窟四壁、窟顶及门楣画不同繁复画面,色彩如梦幻般丰富绚丽,佛界意味扑面肆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