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各地寺院 > 正文

碧云寺

一、寺庙简介

碧云寺位于北京海淀区香山公园北侧,西山余脉聚宝山东麓,是一组布局紧凑、保存完好的园林式寺庙。创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后经明、清扩建。寺院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造。整个寺院布置,以排列在六进院落为主体,南北各配一组院落,院落采用各自封闭建筑手法,层层殿堂依山叠起,三百多级阶梯式地势而形成的特殊布局。因寺院依山势逐渐高起,为不使总体布局景露无遗,故而采用迥旋串连引人入胜的建造形式。其中立于山门前的一对石狮、哼哈二将,殿中的泥质彩塑以及弥勒佛殿山墙上的壁塑皆为明代艺术珍品。

二、历史沿革  

寺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相传为耶律楚材后裔耶律阿勒弥舍宅开山而建,始称碧云庵。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御马监太监于经曾在寺后营建生圹,对寺进行扩建,并改碧云庵为碧云寺,后魏忠贤亦在此营建生圹,重修碧云寺,但二人均获罪未能葬于此地。  

至清乾隆年间,又对寺进行大规模修建,除对原有殿宇重加修葺外,复于乾隆十三年(1748),按西僧所贡奉的图样建金刚宝座塔,还新建行宫和罗汉堂。此次修葺对寺原有建筑改动不大,寺之殿宇仍因明之遗构。  

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京逝世后,曾在该寺的后殿停过灵柩,因而此殿后改为中山堂。

1957年,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进行修缮,对外开放,成为西山著名旅游景点。

1983年,将颐和园东门外因拓宽马路而委弃路旁的孙中山画像纪念碑,移建寺内金刚宝座塔前空地上。  

2001年06月25日,碧云寺作为明、清古建筑,已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三、建筑布局  

寺坐西朝东,占地4000多平方米,依山而建,殿宇错落有致。中路共有六进院落,山门、弥勒殿、释迦牟尼殿、菩萨殿、中山堂、金刚宝座塔坐落于中轴线上,左右有配殿、厢房等建筑。寺南侧有罗汉堂,寺北侧有水泉院。  

山门两道,第一道门为灰瓦卷棚顶,方形门,其前有深壑通以石桥。门前有石狮一对,蹲踞于须弥座之上,雕琢精细。门后有山门殿,面阔三间,灰筒瓦歇山顶,檐下有斗栱,殿内原有一对泥塑金刚力士像,为明代珍品,惜毁于”文革”期间。  

山门殿后为弥勒殿,殿内有明代铸造高2.5米的弥勒佛一座。弥勒佛殿后为释迦牟尼殿,亦称丹青阁,为全寺之主殿。殿为明代建筑,面阔三间,灰瓦单檐方形庑殿顶,檐下有斗栱。殿内顶为螭龙藻井,殿正中原供奉如来佛、菩萨、罗汉俱全,两壁有悬塑,均属明代佳品,亦毁于”文革”期间。 殿前有水池,池上有三座雕栏汉白玉石桥通往大殿。殿前露台上左右各有一高约8米的八角形汉白玉经幢,上刻经文。殿后有碑亭,重檐八角攒尖琉璃瓦顶,上下檐均有斗栱装饰,亭内立碑,上刻乾隆御笔记述乾隆十二至十四年重修碧云寺情况的碑文。

碑亭后为菩萨殿,面阔三间,灰琉璃瓦单檐歇山顶调大脊,前出廊,檐下装饰有斗栱。殿内原供奉有明代五尊泥彩塑菩萨像,两壁塑有高约1米的二十四诸天神和福禄寿喜四星,塑像四周有云山悬塑和小型佛教故事雕塑。原塑像已毁于”文革”,现存彩塑为后来补塑。  

菩萨殿后为孙中山纪念堂,此处原为寺后殿,名普明妙觉殿,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在此殿停灵四年;1954年,将此殿辟为中山纪念堂,面阔五间,前出廊,两山墙后镶嵌汉白玉石碑刻。室内陈列孙中山先生的一些革命活动的照片,次间还有1925年3月30日前苏联赠送给孙中山先生的玻璃盖钢棺一口。  

(责任编辑:)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