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眼颂》略释(局于颂韵,非论次序)
2.天眼通非碍:不受远近、前后、内外、明暗等局限,于此等条件下悉皆无碍,故曰“通非碍”。
1.肉眼碍非通:肉眼则受以上条件局限,故曰“碍非通”。
4.法眼唯观俗:能彻见众生三世事,能彻见生住异灭、自他一异诸相。能入俗度生,为世舟航,作大导师,知病、识药、应病与药。众生几微,无不洞鉴,故云“唯观俗”。(慧眼虽能了知空理,而不能洞悉如上事)
3.慧眼了知空:如前天眼,仅能见及世间和合因缘所
生假名之物,乃有相之“事”。此慧眼则能了知如上之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之“理”;此寂灭之理,唯慧眼能了知(了,即开义),故云“了知空”。
5.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法眼虽能观俗,犹未周遍。唯有佛眼,亦名大圆镜智,如千日高悬,十方普照。世出世间事理因果,依正性相、生佛刹土,莫不一体同观,故云“照异体还同”。
(参见静修《教观纲宗科释》,天台国清寺1981年版,第147页)
附二
六即佛颂
(一)理即佛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二)名字即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悔昔蹉跎。
(三)观行即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四)相似即四住虽先脱,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五)分证即豁见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
(六)究竟即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1]《天台四教仪》,《大正藏》第46卷,第774—780页。
[2]《教观纲宗》,《大正藏》第46卷,第936—942页。
[3]《始终心要》,《大正藏》第46卷,第473页中。
[4]《始终心要》,《大正藏》第46卷,第473页中。
[5]《始终心要》,《大正藏》第46卷,第473页中。
[6]《四教颂》,《大正藏》第46卷,第773页下。
[7]《大正藏》第25卷,第260页下。
[8]《大正藏》第43卷,第298页下。
[9]参见1981年8月,天台山国清寺印行《教观纲宗科释》第144页正文并第146页释文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