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佛教故事 >

一代文豪苏东坡与南华禅寺的因缘

如果说惠能大师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使南华寺在禅宗中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那么,在宋代南华寺的历史上,一代文豪苏轼(1036-1101)与南华禅寺的因缘,则写下了南华禅寺历史上又一新的篇章。

苏轼的家庭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佛教气氛深厚。苏轼从小就接触佛教,母亲程氏仁慈宽敦,恶杀生,崇信三宝,家里供奉十六罗汉。

苏轼年轻的时候,锐意进取,想成功立业,但是由于陷在党争的漩窝之中,使他屡屡受到打击,政治上失意,生活坎坷,佛教为他的精神世界提供了慰藉。他知佛法,喜佛书,结名僧,谈佛理,修禅定,起佛名,求净土,撰写了许多与佛教有关的文章和诗词,元丰四年,苏轼被贬黄州,亲自种地务农,自号“东坡居士”,开始了另一种生活。

苏轼与僧人酬唱,高僧谈禅,结下了亲密的友谊。他曾经两次到过南华禅寺,写过不少与南华禅寺有关的词文,盛赞惠能的禅理,表达了他对禅宗的恭敬心情。

宋绍圣元年(1094),已经59岁的苏轼被人诬陷诋毁先朝,被贬往惠州。在外放的途中,他首次访问了南华禅寺。面对这座禅宗名刹,他的心情是非常激动的,他情不自禁地写了一首《南华寺》,讴歌惠能和他的禅法:

云何见祖师,要识本来面。

亭亭塔中人,问我何所见。

可怜明上座,万法了一电。

饮水既自知,指月无复眩。

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

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

抠衣礼真相,感动泪两霰。

借师锡端泉,洗我绮语砚。

元符三年(1100)苏轼遇敕放还,北归途中,他与朋友商议来南华禅寺聚会。他做诗《昔在九江,与苏伯固唱和,略曰:“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横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盖实梦也。昨日又梦伯固手持乳香婴儿示予,觉而思之,盖南华赐物也。岂复与伯固想见了此耶?今得来书,知己在南华相待数日矣,感叹不已,故先寄此诗》云:

扁舟震泽定何时,满眼庐山觉又非。

春草池塘惠连梦,上林鸿雁子卿归。

水香知是曹溪口,眼净同看古佛衣。

不向南华结香火,此生何处是真依。

又要重新回家,与朋友相聚,苏轼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

人世间最难得的是有一二待己为真的知己朋友。苏伯固无疑就是苏轼的铁杆朋友之一。他为了见到苏轼,专门在南华禅寺里住下来,等待老友相聚的那一刻到来。苏轼真的为此感叹不已。

往事如烟,人的心情有时就在梦中体会出来,做梦也是一种期待,醒来时分更让人缠绵。梦伯固手中的“乳香婴儿”,代表了南华禅寺的招唤,催促苏轼赶快动身。到了南华禅寺品尝了溢香的曹溪水,净眼放看祖师的袈裟,这才是真正地礼佛,与南华禅寺结香火,是苏轼久已期待的“真依”。
苏轼重返南华禅寺,瞻礼南华禅寺的祖师塔,撰写了《南华寺六祖功德塔疏》云:

伏以窜流岭海,前后七年;

契阔生死,丧亡九口。

以前世罪业,应堕恶道,

故一生忧患,常倍他人。

今兹北还,粗生有望。

伏愿六祖真空大鉴禅师,

示大慈愍,出普光明,

怜幼稚之何辜,除其疾;

念余年之无几,赐以安闲。

轼敢不自求本心,永离诸障,

期成道果,以服佛恩。

苏轼的心情与前次被贬南下时不一样,回首往事,坎坷一生,皆为前世罪恶所招,面对这一切自认了,他不再去怨天尤人了,只希望今后能更加顺利一些。他与寺里的僧人互相酬诗,作《追和沈辽赠南华诗》曰:

善哉彼上人,了知明镜台。

欢然不我厌,肯致远公怀。

莞尔无心云,胡为出岫来。

一堂安寂灭,卒岁扃苍苔。

六十五岁的苏轼已经被生活给彻底征服了,他不再是那样勇猛直前,也没有十年前的那股锐气,他心静如水,心如明镜台,他找到了本来面目,现在要找的是我要到哪里去。

他向沈辽上人请教庐山慧远净土宗的知识,沈辽上人对他非常亲切,诱诱善引,听了上人的一席话,苏轼心里安宁了,他已经进入了无住无相的境界,带着这个心境,离开了南华禅寺。

文字|《南华史略》

图片|南华禅寺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