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杨曾文:以十善为中心的佛教因果报应论

日称(1017-1078),中印度人,在宋仁宗朝来到中国,所译《十不善业道经》篇幅很短,卷首强调十不善业“体性是罪”,即在本质上皆属于“罪”,告诫修持佛道者应当远离,然后对十不善业(十恶)一一进行解释。

何为杀生?谓“于有情率先见已,次审其名,决定欲杀,动身施作,断其命根。如是五缘次第具足,成杀生罪,定感彼果”。意为先见到要杀的对象(有情众生),然后审明对象之名,决定要杀,然后动手,将其杀死。若具备这五个条件便构成杀生罪,将遭到报应。

何为不与取(偷盗)呢?解释说:“与他物先窥觇已,而起审虑,决定欲取,动身所作,即盗其物。具足五缘,成不与取罪。”意为先窥查到要偷窃的东西,然后思虑,形成偷盗的动机,动身去做,将东西拿到手。有此五个条件就犯下不与取之罪。

至于贪,是贪心他人的财富和生活;瞋,是对人产生愤恨之心;邪见,谓“无施等、无彼后世、无供养事、无佛世尊声闻缘觉、无罪无福、无所作业、无所受报”,即否认施舍、来世、供养,甚至否认佛、声闻、缘觉以及罪福业报的见解,实际是指反对佛教的思想。

经文最后说:“此十不善业道是地狱因,于十善业道应当修学,则于恶趣永不堕落。”

总之,佛教的善恶因果报应教说在大小乘佛法中是属于基础的说教,属于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的十善十恶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这种说教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和相应的三世轮回思想相结合,用来劝诫民众行善止恶,进行道德修养和心灵净化,促进修持佛法。《十善业道经》《十不善业道经》二经对此有比较系统的论述,至今受到佛教界的重视,常为信众讲述,对扬善止恶的道德教化有积极意义。

 原刊:《宗教研究》2016年第2期

首页上一页...2345 5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