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生命关爱丨明来处、知去处、晓归处

恰巧在门口遇见一位老奶奶,头发花白,伛偻着背。刚报上父亲名字,她脱口而出,“哦呦,你是阿豪的孙子!”说罢,热情地拽着他的手,邀他进去喝茶。闲话一轮,才知道爷爷“阿豪”年轻时是位心善的村医,遇到村民买不起药还要倒贴,家里快穷得揭不开锅,饿得孩子们都有了怨声。最后,爷爷实在没办法,放弃了行医,去照相馆里打工糊口。

他一下子明白了父亲的阻拦来自幼时苦难的经历,又知晓他的软心肠,在行医不易的当下,担忧他的未来。心中的怒气消散了,他重新认识了爷爷,理解了父亲,也回头审视自己:学医的念头,究竟是一时兴起,还是能够长久坚持。

· 知去处很多不了解佛法的人,会觉得佛法悲观、消极,因为它让我们“逃避”现实。但这是佛法的真实义么?

释迦牟尼佛知道,生老病死是任何一个人都没办法逃避的,只有面对,所以他教给我们的方法全都是面对的方法,没有一个是逃避的方法,因为逃避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所谓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躲过了一世,也有生命的轮转,要面对的问题始终是要面对的,也只有面对。那该如何面对呢?

佛法讲要以“无常、无我、无自性空、缘起”的认识面对世界,这样我们就可以如实的感知这个世界,路过这个世界。虽然只是路过,但亦不是空过。

每逢清明、中元或过年,一家人备菜、点香、祭拜先祖,总有长辈要拉着小辈讲一讲故人故事:比如太爷爷身体好,以前最喜欢什么运动,最爱吃什么菜,闹过什么笑话;太奶奶什么手艺好.....有的还会拿出族谱翻一翻,指着上面的名字,说说他们的近况......

(责任编辑:)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