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洞见宇宙的奥秘》——编序

编序

自认为是虔诚的佛教徒,我们当然会认为佛教代表了真理,伟大而辉煌。

但有个困惑一直在我们内心萦绕:佛教拥有辉煌的历史,无数伟大的成就者如繁星璀璨,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为什么现在的佛教却沦落于社会边缘,甚至成为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佛教本不是宗教,实为“佛陀的教育”,只为开显真理,利乐有情。但正如佛陀所授记,佛教依次经历正法、像法与末法时代,佛法的精髓越来越淡化。人们越来越执着佛法的文化包装与宗教外衣,以致将佛教构建成为标准的宗教。

既然成为了宗教,就同样符合宗教的发展规律。因此,同样会强调偶像崇拜,同样会强调罪恶与忏悔,同样会强调权威与秩序,同样会保守与排外,同样要消灭人性(欲望)以成就神性(佛性)。

但这正好与佛陀开显真理的本怀相向而行,也与现代文明的发展背道而驰。

释迦牟尼佛在婆罗门教的背景下,无畏地提出反对祭祀,反对拜神,反对迷信权威。临涅槃时,佛陀开示最后的教授:向自己皈依,勿依赖他人,点亮自己的心灯,做自己的一盏灯。

无奈的是,魔王波旬在劝请佛陀入涅槃时已经发愿:我要篡改佛经,让自己的魔子魔孙进入佛教的僧团,把佛教改造成我的教团。

其实不用波旬的发愿,人类宗教心理的诉求,必然导致历史的讽刺:反对宗教的佛陀居然成为佛教的教主,引领印度文明的佛法也逐步沦为维护阶级利益的工具。

宗教的发展必然导致教团的分裂,由此佛教进入部派佛教时代。由于崇尚权威,每个部派都认为只有自己掌握了佛法真义,不符合自己教义的都属于邪见,必然遭受严厉的批判。因此,部派越来越多,佛教教义越来越宗教化,大乘佛法失去了立足之地。

龙树菩萨出家后深入部派佛教教义,但对部派林立,教义纷杂而浅显的状况非常不满,甚至一度自立教派。后遇到大乘经典而契悟佛意,明确了消解一切束缚、开显本有智慧的修行路线。他建立五明学处,希望用理性与逻辑破除拜神与迷信,最终用逻辑破斥逻辑的束缚,智慧自然升起。

回顾人类文明发展史,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只要宗教势力强大,外在控制强势时,文明发展就会陷入停滞。中世纪的黑暗持续好几个世纪,当欧洲人减弱对神的崇拜,文艺复兴与科学发展就进入快车道。中华民族更是长时间遭受封建迷信的压迫,近代松绑后才得以复兴。

无论是佛教,还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都告诉我们,宗教迷信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障碍。

佛教本不是宗教,无论释迦牟尼佛还是龙树菩萨,都高举反对宗教的旗帜。宗教与解脱是相反的道路,只有脱离宗教的束缚,才会有解脱的基础。

脱离宗教的佛教应该是什么样呢?我们认为这样的佛教会淡化教派与形式,重视理性与实证,吸收现代文明的发展成果,以开显每个人内在的智慧。因此,我们尝试用现代科学语言来解释传承中的教义。我们相信,替换了传统文化和语言概念的外壳,佛法仍然可以给现代文明以启发。

主编傲思为本书提供佛法传承与思想指导。傲思传授了时轮金刚的宇宙观,讲解了大圆满传承的“外五行”系列课程,并指导实修。

傲思是什么样的师父呢?跟傲思学习多年的弟子说:“初见傲思的印象深刻,他身材魁梧,有月牙儿一般爱笑的眼睛,像邻家大男孩一般让人亲近,亲切的眼神里透露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深邃。他既没有豪车豪宅,也没有徒众拥簇,连一个侍者都没有,看起来只是一个平凡的康巴汉子。”

“朋友介绍他是密宗大师。我刚刚要下跪磕头,就被他拦住了,他说他不需要吸别人的精气神。我尊称他为‘上师’,他却说叫‘傲思’就可以,不允许我称他为上师。我请他讲佛法,他却带我吃吃喝喝、跳舞唱歌。我学佛这么多年,还没有见过这样不像师父的师父。”

“我和傲思彼此观察了几年,我渐渐认识到,平凡外表下的他并不平凡。他像达·芬奇一样有多重身份且自学成才。他像尼古拉·特斯拉一样直接在脑海中浮现出想发明的东西。在我看来,他是佛学家、医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环境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未来学家……他似乎是个无尽的宝藏,我需要的在他这里都能找到,他自己不会的也能教会我。”

“傲思与孩子相处时就像一个孩子;与科学家交流,能深入探讨宇宙规律;与发明家交流,能切磋琢磨前沿技术;与企业家打交道,能谈创业的酸甜苦辣;在老师面前,是个谦逊的学生;跟弟子在一起,让弟子不知不觉就得到启发。他从不强迫弟子,总是给我轻松愉快、充满希望的感觉。他总是说,弟子不要修成师父的附庸,而要证悟到不再需要师父的境界。他让我看到,在这个以利益为主的世界,确实有不求回报的、无私利他的人……我明白了什么叫化身。”

副主编邦傲顶在傲思的指导下,结合佛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讲解了“宇宙观”系列课程,并审定全书内容。

编委舍烁八根据傲思和邦傲顶所讲课程,进行内容编排和文字润色,汇编成书。

编委舍辰丁为本书提供技术支持。

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诸多热心人士的帮助和支持。感谢才坤思、门思哈、傲惹世、卓敦旺姆、曲英措吉、丘、德门措、德卓玛、见心及周艳辉等人在讲课录音听打、整理、编辑、校对过程中的付出。感谢金泽扎西、准姆森哈、希旺措、恁嘉那、措让吉等人用心阅读

本书样稿并提出了宝贵意见。感谢刘肖诚精心绘制插画。

特别感谢卓敦旺姆、金泽扎西对本书出版的大力推动。

由于时间仓促,难免谬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编委会

2023年4月

(责任编辑:勉淳)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