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资讯报道 >

2018年10月13日杭州灵隐寺周末讲经 如何善用其心

后面的经文是用偈诵的形式,告诉我们要在生活中“善用其心”,内容涉及到在家人、出家人的生活。偈诵中讲,在任何一种生活场景之下,无论我们看到、听到或者做什么事情时,我们都要发愿“当愿众生,如何、如何……”。这种修行的侧重点是,我们要在生活的每一个环境与机缘中“学会用心”。
 
门芝法师说:智首菩萨是替众生提问,提了一百一十个深奥的问题。一般修行很不错的人,看到大善知识赶紧去礼拜已经很难的了,根本想不出来问如此高水平的问题。佛经中有许多这样的情况,诸大菩萨发心良苦,哀愍众生,代我们请法。然而,怎样行持文殊菩萨提出的一百四十一愿呢?
 
如何理解“净行”

“净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对身口意三业,所行之事,所历之缘,都能随时提高警觉、善巧发愿,而防非止恶,成就三业清净,启发利他之愿行,以悲心利益众生,是为悲智双运之行。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使之与净极相应。

六菠萝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摄、八正道,都是我们行的内容。如果把“智慧”以一化五,那就是《华严经》所说的十菠萝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

1033243627_jpg.png

行持中该注意什么

善用其心!我们不管到哪里,都要心生欢喜。心生欢喜,嘴角要向上,自己心生欢喜,让别人见到你的时候,也心生欢喜。你这个时候,就是在行布施。你这个布施就是无相布施,也是开篇所讲的马胜比丘的布施。

佛法不光需要听闻,更重要的是行持。只有在行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获得佛法的利益。那么,在行持的过程中,又该怎么样去做呢?
 
何为平常心?

说一个公案。当年赵州和尚参访南泉普愿禅师时,向他的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是道?”

南泉祖师回答说:“平常心是道。”

赵州和尚进一步问:“还可趣向也无?”意思是说,我能不能走向平常心?怎样才能走向平常心?

南泉说:“拟向即乖!”意思是说:你准备向平常心那个方向走去的时候就错了。你想要往那个地方走,认为有个目标可追,就已经不是平常心了。道就在心中,本自具足。

赵州和尚还不了然,他又接着问:“不拟争知是道?”他说,我不走向那个目标,怎么知道它是道呢?可见赵州和尚当时还是在知识的层面来领会他师父的这句“平常心是道”。

南泉接下来说:“道不属知,也不属不知。”知是妄想,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真正达到道的境界,心犹如一轮明月,高高地悬挂在虚空当中,朗照万物而如如不动。这个“朗月孤圆”的境界就是平常心。

到这个时候,赵州和尚才“顿悟玄旨”,忽然开悟。
 
善用其心,此心为何心?

我们在遇到一个具体事相的时候,如何在发愿的同时,把“事”转为“理”?也就说,我们遇到事的时候,应该马上发愿,转换自己的心态。平常心、出离心、菩提心、欢喜心,这四个“心”是如何转换的呢?门芝法师为了方便大众,做了一个“善用其心”的流程图。


1044214693.png

我们遇到事相时,如果有贪嗔痴慢疑的状况存在,你心里感受到的就是“诸受皆苦”。是因为无明、造作而产生了苦(十二因缘,每一个都是产生苦的根源)。
 

1.坦然面对“诸受皆苦”。

如果你想往下走一步,就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性。让染污的心转为平常心。遇到事相,真正能以平常心去面对,是非常难的。要达到这个平常心,就需要去修,要依佛陀所说的去做的一个过程,然后逐渐逐渐地达到一种状态。
 
遇到事相,感受到苦,这并不可怕。这个时候就应该有一个对待“苦”的平常心,坦然面对,并且在“苦”中,往上走。坦然面对每一个“境”,不惧畏也不生欢喜。
 

2.发愿出离,感知“诸法无我”。

因为知苦,会逐渐地选择往上走,发出离心,也就是说,要发愿。因为你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才感觉到苦,如果你抛离了我,出离了我,面对的就会是众生,“当愿众生”!“我”放大到“众生”,才会感受到“诸法无我”。
 

3.发菩提心,感知“诸行无常”。

你感受到“诸法无我”,你已经是发了菩提心。大家不要认为发菩提心是一件很难的事。其实,我们时时刻刻都需要发菩提心。我们与菩萨的区别就是,发菩提心没有像菩萨那样,用菩提心贯穿于生活的点点滴滴,菩萨时时刻刻都行持在菩提心之中。

善财童子就是发菩提心的典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善财童子问文殊菩萨:我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知道菩萨怎样去行持的,我不知道怎样去修?文殊菩萨说:你只要发菩提心,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
 
文殊菩萨所做的一切,就是冲着善财童子的发心,专门为善财童子量身打造,幻化出不同的善知识。根据你心性颠簸的不同的阶段,成就你的成长。所以,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之中,一定要多发心,时时刻刻都发心,不要忘记自己的发心。如果你没有发心,没有表达这个愿望,任何人都无从帮助你。
 

4.生欢喜心,感知“寂静涅槃”。

发菩提心了,就会感受到“诸行无常”。在颠簸之中,你这时才会感受到善知识的重要性,才会真正地去寻访善知识。你感受到“诸行无常”,在得到善知识的点拨和护佑之后,你就会远离染污的心,就会产生欢喜心的状态。心中的疑惑,善知识一一帮助你解答了。心性的平抚,心性的成长,是一点一点累积的,自然而然地心生欢喜,感受到欢喜定。
 
这时候,你再拐回来回头看看,原来所说的因缘法、不二法门、八不中道等等,突然感受是那么的熟悉。就像我们现在从法堂往外看,看到的是药师殿;如果站在北高峰,看到的就是整个西湖整个杭州城。这个时候,你的心性会趋向于平静、安稳,逐渐逐渐地平息下来了,呈现一种寂静涅槃状态,如如不动,澄净明了,就如大圆镜一般。真正达到这一步的时候,你就是佛菩萨了。
 
你在明了“如何善用其心”的时候,你就会感知,什么是“不二”,什么是“般若”。
 
我们来听《醒来》这首歌。我们的心性在经历颠簸之后,就会感知“善用其心”的奥秘,就像歌词中所写的那样——“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

1045056125_jpg.png

《醒来》歌词

从生到死有多远,呼吸之间
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
从爱到恨有多远,无常之间
从古到今有多远,谈笑之间
从你到我有多远,善解之间
从心到心有多远,天地之间
 
当欢场变成荒台,当新欢笑着旧爱
当记忆飘落尘埃,当一切是不可得的空白
人生是多么无常的醒来,人生是无常的醒来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