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法祗法师:禅宗的特点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及意义

当今的世界,是我们人类社会自建立以来,社会彼此依存度最高,且人与人相互影响最多的的时代。互联网的发展让国家、民族、科技、文化、经济各个领域链接的更加紧密,彼此之间相互依存无法割裂,世界各种种族,各种信仰、各种肤色、各种文化,几乎所有人都无法逃避全球化的历程,与此同时,也对我们当前宗教,乃至未来的宗教生活影响深远,任何一种宗教理念,宗教思想都有可能在瞬间传达到世界各个领域,影响到人们的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

早期西方对东方佛教的了解多是通过梵文及巴利文开始,于是将印度佛教以及上座部佛教视为最重要的研究方向,这种观念在世界占据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此期间汉传佛教并没有在世界得到该应有了解及重视,但是在“二战”以后,这种偏见基本遭到了彻底的否定。人们发现汉传佛教具有独立的研究价值,了解汉传佛教并不需要精通梵文及巴利文佛典,促成这种学术观念更新的动力是什么呢?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但是与禅宗在西方的传播密切相关,20世纪50年代以前,佛教在西方的传播就是一部禅宗西渐的历史。在近些年来,藏传佛教虽然在西方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并不能改变这样的事实:第一、汉传佛教在西方及美国的道场主要是禅宗的临济宗和曹洞宗;第二,禅是西方社会印象最深的东西,绝对是主角。很多东方的禅师,如:日本的铃木大拙,中国的宣化上人、越南的一行禅师,在西方弘法,影响深远,甚至在哪里定居,十分成功。

为什么汉传佛教的禅宗在中国乃至世界能够广泛的传播,会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下文我们就来先了解一下禅宗,认识一下它在我们社会中的意义,并且探索它如何能够在我们社会中的实践和发展。

翻开中国的佛教史,我们会发现,禅宗是中国佛教传播最广,影响最大一个宗派,尤其对中国汉传佛教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代高僧太虚大师对为此曾说过一句话:“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禅宗几乎成了中国佛教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想要了解禅宗以及禅宗社会中的实践和发展,我们就要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禅宗?禅宗到底是如何做到在社会中的普及和发展?

目前,我们大多数人对禅宗的认识,首先多数人就会想到“禅”,“禅”到底是甚么呢?似乎很飘渺,很不可捉摸,但是“禅”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也许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的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想到当年佛祖在灵山会上——“拈花一笑”,以及中国禅宗实际创造者——惠能大师就是一位樵夫,不识字。似乎不要文字就是禅宗的特点。但是我们翻阅大藏经后会发现,在中国佛教史上禅宗留下的文字经典又是最多的。

有人觉得“禅”就是自在洒脱的生活,是一种人生理念。认为禅者行为洒脱,无拘无束,很多禅师精通琴棋书画,游荡于山河林间,也有很多高僧不修边幅,闲散放逸。很多禅者不注重外在形式,不注重清规戒律,因此认为禅更像是一种人生理念。可是你又会发现,中国佛教史上最严格苛刻,最具条理性的《百丈清规》却出自于禅门。

也许有人认为,禅宗云里雾里,接引弟子的方法古怪简单,过于粗暴。在历史上曾有的德山棒,临济喝,赵州茶,云门饼等,弟子一不小心就会莫名其妙被呵斥乃至于棍棒,相传赵州和尚曾问新到的和尚:“曾到此间?”和尚说:“曾到”。赵州说:“吃茶去。”又问另一个和尚,和尚说:“不曾到。”赵州说:“吃茶去。”院主听到后问:“为甚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赵州呼院主,院主应诺。赵州说:“吃茶去。”当然,赵州茶还是比较文雅的方式,德山棒临济喝可是不管你三七二十一。《指月录》记载,临济义玄禅师最初求道于黄檗希运禅师座下时,问佛法大意,反遭黄檗一顿痛打,再问,又遭棒打,如此问了三次,挨打三次,使临济相当灰心,想要离开黄檗,便去辞行,黄檗要他去找大愚禅师。临济便往大愚处,说明来意。大愚问临济:“黄檗跟你说了些什么?”临济回答:我问他佛法大意,问了三次,被打了三次,不知我错在哪里?大愚就说:黄檗如此苦口婆心,都是为了解除你的困惑,你还来这里问有错没错。临济一听,随即大悟,就说:原来黄檗的佛法也没多少。大愚当下揪住临济衣领,说:你这个尿床鬼,刚刚还说自己搞不清有错没错,现在倒说黄檗的佛法无多了,你且说个道理来听听!临济只朝大愚肋下打了三拳,就回到黄檗处,将过程说了一遍,黄檗一听就说:大愚这老汉果真多嘴,等他来时我要痛打他一顿。临济说:还等他来?此刻就打。随后就给了黄檗一个耳光。黄檗说:你这疯癫汉,敢来这里捋虎须!临济于是大喝一声……。

1234...全文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