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很强普世性,深刻强调人间佛教的理念。
在六祖坛经中,惠能能大师提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对我们当今中国汉传佛教所倡导的人生佛教或是人间佛教的践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因而坛经里有记载,有弟子问,在家人在尘世中如何修行?六祖慧能大师对在家的弟子讲到: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须坐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内心非贤;日行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由此,在《六祖坛经》中我们看到,禅宗非常注重要将修行要落实在生活中,把高深奥妙的佛法,落实到有情人间;把飘渺玄谈的禅学,回归到现实生活。在唐宋的禅宗,生活化、人间化已是其重要特点。
四、破除偶像崇拜,破除对原有经验及文字的迷信,充满现实的理性。
在大多数宗教中,都存有严格的对教主绝对信仰,信仰甚至成为宗教成立的核心基础。比如基督教认为:上帝是唯一的,上帝是全能全知的、无所不能的,我们人是上帝创造的,即相信神的至高无上性与主宰地位,是人获得拯救,成为得救的的唯一根据。
但是佛教,尤其是禅宗,更强调的是理性基础上的信仰,即所谓的正信、智信。在禅门里,我们看到,慧能大师的门徒,有人骂佛是老骚狐,说要是见了佛,就一棒子打死他;有人说佛是狗屎橛;最有名的一个禅宗公案,叫丹霞劈佛。在某个冬天,天气大寒,一位叫丹霞的法师将佛的塑像劈了烧火。弟子大惊:师父如何烧佛?丹霞禅师说:“烧佛?你看里面有舍利吗?”“无。”“没有舍利,如何是佛?”同样对于佛教的经典以及文字,禅宗所采取的态度依然是不要迷信,不执着于它,对于这点,中国禅宗的表达是:“不立文字”!即不依赖文字。文字只是引导我们觉悟的工具。为了打破对原有经验的常识迷信,经常借用“指月“明示弟子们,文字只是我们了解外在事物的一个工具,但它并不是真实的月亮,因此禅师能告诉弟子,如果能合理地使用文字,体悟真心,则文字是有意义的;如果被文字束缚了心性,则诵经也不许。
在这里,我们感慨佛教禅宗的理性精神,它非常符合我们时代精神,符合当今科学文化的创新理念,同时具有跨时代的超越性,所以说,禅宗是彻底破除了盲目崇拜,敢于打破固有思维,是真正意义上理性的宗教。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禅宗具有自觉性、包容性,普世性,同时还具有现实的理性。它尊重每个个体的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个体的能动性,强调人的主体性、注重个性化。因而,它对我们我们当今浮躁的社会,对我们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对生态环保的养护,以及解决在现实社会中迷茫的人们,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当代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讲过,“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它的观点,这就是佛教。”(《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而在中国汉传佛教中,禅宗恰好也是汉传佛教诸多宗派中,与我们这个时代结合得最紧密,最具有包容性,同时也是最符合我们当今科学对宇宙的认知,以及是最能够激发人类自我潜能,强调人类自我认知的佛教宗派。所以太虚大师也曾在自己的著作中讲到,“晚唐以来禅、讲、律、净中华佛法,实以禅宗为骨子,禅衰而趋于净,虽若有江河就下之概。但中华之佛教如能复兴也,必不在于真言密咒与法相唯识,而仍在乎禅,禅兴则元气复而骨气充,中华各宗教之佛法,皆藉之焕发精彩而提高格度矣。”
中华佛教以禅宗为骨,并复由禅宗而大兴。从古代到今天,佛教的兴衰,法难前后的变革,似乎一次次印证了这一至理,并且还在不断证明下去。禅宗不立文字的特质,注定其能在不同时节因缘下堪为随缘不变的砥柱中流,充满随方就圆的生命活力,具足立本开新的魄力胆识。佛陀的慈悲与智慧在中国的大地上,正是选择了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世世代代地度脱着千形万态的众生与千变万化的时代。这是华夏众生的巨大福报,也是佛陀一代时教的重大确幸!
禅宗作为汉传佛教最重要的宗派,从公元五百多年的南北朝时代传入汉地,一千多年来成就了无数的圣贤,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完成了最纯粹的佛陀智慧和最特殊的汉文化的奇妙整合,太虚大师赞之为“玄中之玄,妙中之妙”。无论是在人类丰富的文明传统中,还是在诸佛无穷尽的广大教海中,禅宗一脉都是极具特殊魅力的。他定会为我们华夏子孙,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践行人间佛教的“慈悲、平等、包容”的理念,为服务于“一路一带”,为实现“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