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体恒法师:从大肚弥勒信仰在当代印度的流行看佛教中国化

内容简介:近些年来,汉传佛教大肚弥勒佛在印度获得普遍信仰,传播甚广,成为一种“新弥勒信仰”。这种信仰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是佛教信仰与中国民间信仰的结合,它不同于正统的佛教信仰,却推动了汉传佛教在世界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

关键词:大肚弥勒 中国化 印度 风水 民间信仰

作者:体恒(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

“弥勒”意译为慈氏,佛典中常称其为阿逸多菩萨,是被授记的未来佛,又被尊称为“弥勒佛”。“弥勒”是其姓,音译于吐火罗语Metrak或Maitrak,梵文为Maitreya,意译为慈氏;其名为“阿逸多”,译为“无能胜”。另外,也有人说“阿逸多”为姓,“弥勒”是名。经典中有很多弥勒事迹的记载。释迦佛化世时的弥勒,生于南天竺一个婆罗门家庭,值遇释迦世尊修得了慈心三昧,有慈悲的救苦精神,所以被称为慈氏。他先佛入灭,生于兜率天内院,经过四千岁,然后再下生人间。当他降世的时候,世界比现在美好许多。佛经关于弥勒化生的记载,引得历史上无数民众礼拜、信仰,并祈求能够得生其所化生的国度。弥勒信仰也曾长时间流行于印度、中国等地。古代印度佛教,无论小乘、大乘,都有弥勒信仰的流传。印度大乘佛教两大法脉中的瑜伽学派,就是在弥勒菩萨的直接影响下产生。弥勒信仰的流传,特别是大乘佛教兴起之后,弥勒造像大量出现,中国古代赴印的求法僧有许多相关记载。今天世界各地的一些博物馆中,还收藏不少出土于五印各地的各种古代弥勒造像。

弥勒信仰几乎随着佛教的传入同步进入中国,弥勒信仰的传入首先从经典的翻译开始。最早记述弥勒圣迹的经典是安世高的《大乘方等要慧经》,而道安“特崇弥勒”,“开辟了信仰弥勒净土”,之后弥勒信仰遍及华夏。中国汉传佛教保存了不少关于弥勒信仰的印度佛经,自西晋至唐,先后有十数本相关经典被译传中国。弥勒信仰的兴盛使瑜伽宗也在中国发扬光大。早在西秦(西元4-5世纪)时期,甘肃炳灵寺石窟已有弥勒造像的出现。汉传佛教的弥勒像造型共有三种:根据《弥勒上生经》塑造的弥勒为菩萨形象;根据《弥勒下生经》塑造的下生形象为弥勒佛像;自五代之后,随着浙江奉化雪窦寺契此和尚应现为弥勒的传说的流行,及禅宗兴起、禅寺一统天下之后,对弥勒化生说的推崇,中国汉传佛教寺院供奉的弥勒形象转变成了以光头大肚、欢喜大笑、袒胸露腹为主的一个中国僧人形象,这是中国弥勒的第三种形象。

弥勒信仰在中国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以寺院僧众和受到过良好佛法熏陶的居士为主的正统佛教派,另一条是那些民间的信仰者。前者对弥勒的理解完全忠实于佛经的记载,而后者则是混合佛教弥勒信仰及民间信仰因素为一体。相对而言,民间弥勒信仰的受众更多,传播更广,内容也更丰富。大肚弥勒的信仰,本身就是起源于民间,所以其在民间的形象与意义也就比寺院的更加丰富。中国民间信仰里的大肚弥勒佛,因其祥和开怀的面容,慈悲包容的胸怀,豁达知足的心态,而为民众视为吉祥的象征,广受欢迎,于是形成了浓厚的供奉之风。所谓“和气生财”,久而久之,弥勒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财神”,甚至造像也出现了手持钱宝、高举元宝,或盘坐在黄金宝座上的形象,他的布袋里也被认为充满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禅宗寺院里迎面而来的弥勒形象,也被人们请回到了家宅居所,并认为有改善风水、聚气纳财的作用。于是,弥勒信仰又与中国传统的风水文化结合在了一起。

(责任编辑:)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