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供奉弥勒佛的方式,也有一定的讲究,印度一家关于弥勒的网站认为:“笑佛的理想供奉处所应当距地三十英寸左右,正对大门,也可放在房间边侧的桌子或屋角的桌子上,斜对着前门或房间的门。据信直接放在地上是不恭敬的。”印度人日常供奉大肚弥勒的形式,大多数人真的是遵循“风水”学的教导。笔者在印度考察时,发现大多数人供奉的大肚弥勒佛像都是被单独置于桌面或窗子里,面朝门外。风水专家还认为,学生们可以供奉于书桌,从而使学习的效果更好。供奉弥勒佛于营业处所的办公室或前台,可以增加经济收益。但是,不应在卧室、卫生间与餐厅里供奉弥勒佛像。
弥勒信仰,起源于印度,流传于中国。经过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发展,再次返回印度。弥勒信仰的回流,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现象,具有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艺术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可以说,没有印度古代的弥勒信仰,就没有中国的弥勒信仰;没有弥勒信仰在中国的民间化,也就没有大肚弥勒信仰在印度的返传。
在中国,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的两个道统(Orthodoxy)一直长期存在,而实际上“民间宗教与正统宗教之间没有隔着不可逾越的壕沟”。“高层文化与民间文化并不只是一种先天存在的文化整体的两种‘平行’版本”,“在‘高层文化’和‘民间文化’之间存在着经常性的、迁移的相互作用”。从佛教的菩萨到民间的财神,风水化的弥勒信仰非但没有“销解”掉正宗的佛教弥勒信仰,反而漂洋过海传播到了印度,促成了汉传佛教对印度的“返流”、“反哺”,达到了许多人梦以寐求而无法达到的效果。民间化的佛教固然与传统佛教有一定的差异,甚至异化了一部分正统的佛教,但是,它非但无损于佛教的发展,反而是正统佛教的一个有益的补充。在那些正统佛教触角所不能达到的偏远地区,或特殊社会阶层,民间化的佛教就是他们了解佛教的契机,也是化导社会、敦化民心的一股不可缺少的力量。
民间信仰,由于其有着深厚的社会生存根基,有着强大的民众心理需求,所以也就有着顽强的生命活力。尽管历史以来的多数中国统治者们一直对民间信仰持贬斥乃至打压的态度,实际上均未能将它们彻底降服或消灭;相反,它们犹如路边的野草,哪怕遭受无数践踏,只要得到阳光雨露,立刻恢复生机。中国传统宗教与民间佛教信仰以近代以来遭受的打压最为严重。最近几十年来,大陆的民间信仰几乎完全被人为中断,看起来是移风易俗的新气象,从更长远的将来来看,是一种巨大的民族文化损失。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多或少都与民间信仰的缺失、传统伦理的消失有一定关系。彼德•贝格尔认为,人必须为自己创造一个世界,为自己的生活提供意义与秩序,以完成人自己的存在。风水等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起源于佛教尚未传入中国的精神洪荒时期,已经成为中国民间传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曾借它们之力在中国站稳脚跟,它们也曾吸收佛教的思想与仪式而提升或完善自己的理论。经过数千年的相互交融,民间佛教与传统信仰之间已难分彼此。所以,对于民间佛教信仰,正信的佛教徒固然不能随波逐流,但是也不宜激烈排斥。
佛教的中国化,不仅指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为了适应这一方众生而在仪式、组织、思想与教义等方面所进行的调整、阐释与发挥,同时也应当包括佛教落地生根之后,由正统佛教所衍生出民间佛教信仰的这个过程。民间佛教信仰,固然与正统佛教信仰有别,却具有旺盛的生命活力,具有超越民族、国家及语言进行传播的能力,它非但不会伤害佛教的存在,反而为成为佛教传播的先锋或间接外护力量。在这方面,大肚弥勒信仰于当代印度的传播与流行就是一个最生动的例子。如果不是风水的作用,那些印度教徒、锡克教徒、耆那教徒、乃至基督徒、穆斯林人,是很难接受佛教信仰的,而他们一旦因为风水而接受,即便后来知道了弥勒佛像的本来面目,也不轻易放弃。从这个角度来说,佛教的中国化,不仅只是为中国增添了一种宗教,同时也为中国孕育了许多可供对外传播的思想、文化与习俗,这些都是中国无比珍贵的文化财富,也是不可多得的“软实力”,合理开发、利用佛教中国化之后产生的这些民间佛教信仰资源,不仅是汉传佛教走向世界的重要助手,而且也能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灵感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