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佛学常识 >

我们误解了佛法之:我们一直在误解“分别心”…

(一)无处不在的“分别心”

学佛后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分别心”,或多或少我们也了知一些意思,但我们可能更多的情况是存在各种误解

佛法经常告诉我们凡事不要着相,不要有分别心,我们也知道“分别心”是不对的,但时常发现我们不仅没有放下这种“分别”;甚至,我们的分别心似乎在学佛后变得更强烈了。

我们虽然每天都在学凡事不要分别,但是自觉不自觉中,我们有没有对师兄进行分别呢?有没有觉得这个师兄好,我愿意打交道;而另外一个师兄不好,我敬而远之?或者面对比较重要的师兄(比如说大师兄),或者自己喜欢的师兄,我们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是否和面对其他的师兄一样呢?

甚至,当我们面对师父的时候——我们认为他们当然必须要高度恭敬的大德——所以我们往往表现得寂静调柔、乖巧可爱,我们努力表现得好像自己修得很好,慈悲喜舍无不具足;而一旦转身面对师兄的时候,我们马上就瞬间变脸,横眉冷对、金刚怒目了,这种情况经常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我们有没有觉得,这个茶叶的品相好,那个茶杯的工艺好,煮茶要用什么样的水,什么质地的壶(可以讲一大堆)、茶炉要怎么样的,那种碳烧的茶更好,以及它比用电磁炉烧得好太多,如何掌握出汤的火候,如何呲溜呲溜地快喝或者慢品等,喝茶必须要学习某种更好的仪轨,甚至需要特定的空间——有时候我们还需要特别布置一下等;那种禅服的材质和设计看起来更有禅意;那个佛像看起来更庄严、更相应、更喜欢;道场里面哪位法师比较庄严;禅意空间必须这样或者那样布置才能有禅意——甚至某些情况下还要用尺子精确测量等等——我们经常讲得头头是道,好像一副行家里手的样子——不禁疑问,那些好与坏,对与错,是不是我们的某种执念和分别,什么时候我们的这种分别心变得如此强烈、权威和自信,以至于经常让人战战兢兢……

我们经常说喝茶才能体悟“禅茶一味”。但师父说,如果我们真正带着一颗禅者的心,喝可乐、喝咖啡、喝白开水都是可以体悟那样的“一味”,没有任何不同,没有任何分别,无二无别。所以,与其如此兜圈子,不如从一开始就少一些执著和分别,岂不是本来就可以轻松自在?

当然我们可能会说,我们还达不到那种境界,所以暂时一定的分别心是必要的;只是,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我们是否在为自己设定的分别心来寻找貌似合理的理由呢?;同时,我们有没有时刻保持那种出离和觉知,知道自己当下所做的这一切其实自己的妄念、分别和执著,甚至是某种做作和荒诞;而到最后,正如所有加诸己身的东西最后都要从自己身上剥离、祛除一样;我们有一个分别心,将来就需要去突破和消除,我们需要“别别对治”,而后才可以“别别解脱”。

而一旦我们没有保持那种正念和警觉,往往越陷越深,最后如大象陷泥一样难以挣脱和出离,自食其果,自己戕害了自己。

(二)每天在任何一件小事上实际对治一下分别心

我们知道“分别心”是不对的,但是关键还是要在实践中对治,试着每天在某件小事上深观、对治一下自己的种种分别心,将所学真正落地。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每一次对境都是我们修行的契机,都是化为菩提的时刻。

这一方面需要我们调动所有正念和觉察,对自己所分别的种种人事物进行深度的观修,了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假象、都是梦幻泡影、都是自己的分别念所致、都是自己的我执我见、都是自己的遍计所执、了知如果我们带着这样的分别,执著于相,则终究无法得见如来;然后在保持正念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去消除、化解先前的分别心——比如通过逆向思维、全然思维、禅定思维……我们可以应用自己觉得受用的任何一种方法,只要能产生实际的效力。

尤其是对于人的“分别心”,我们需要了知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因缘甚深的,他们都是我们的多生累劫的六亲眷属,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一尊佛,在究竟层面上和诸佛菩萨无二无别;同时,无论遇到的每个人、每件事甚至每个物体,都是我们修行的契机,试着把每一次的分别转化为一次深度的观修。

最近时常观想佛陀,每每想起他的言行举止、行住坐卧,即使他在路上遇到一个乞丐,一个古印度的低种姓的人士,他也没有任何的分别,他都一视同仁,因为证得了宇宙人生的实相,他了知所有的缘起因缘和究竟本质,故而能够“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我们虽然无法实证,但同样可以进行这样的临摹,试着在一件件小事上去应对,试着将你自己不喜欢的师兄,直接观想成自己的师父、上师,甚至佛陀——然后进行下一步的起心动念和言行举止——通常我们不会和上师针锋相对、河东狮吼、金刚怒目吧?

最近越发有一种体悟,我们懂得了很多的道理,但是从来没有在实践中将其落地;我们虽然发愿成佛,但最好先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一如玄奘去天竺取经,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而在此过程中要经历九死一生的艰难险阻,但我们所面对的种种对境,较之于玄奘的艰险又何足挂齿,缘何还是不敢直面和落地呢?

    共勉。


来源:觉醒映相

(责任编辑:印月)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