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
袁了凡又举个例子,有人对你发脾气了,你就要讲,这种人很可怜啊,宜矜,就是应该同情他,他做的违背天理的事情,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本无可怒者,你应该同情他,其实他很可怜,你看他情绪那么大、动不动就发火、没有一天快乐的时候,应该同情他。
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天下没有自以为是的豪杰,也没有怨天尤人的学问,孔子教你就是“不怨天、不尤人”,没有教你怨天尤人,就是没有怨天尤人的教导,也没有自以为是的豪杰。如果别人发怒,导致你有情绪,或者你好发怒,那么是你自己德未修,感未至,你的德行不够、你脾气大,别人发怒是他的德未修、他的脾气大,都应该自反。即使来了谤毁,你也会欢然受赐,何怒之有,你不会生气,讲道理说,我应该做一个谦谦君子、我应该能容人、我应该有同情心、我应该有包容心……
原文:又闻而不怒,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
你又要想,如果我不生气,对方的发火就像举着火把烧天空,慢慢会熄灭的,就是你别理他,他发火你就躲开,你别跟他吵、别闹、别对着干,他就像火把举向天空,什么都烧不着,慢慢就熄灭了;如果你怒了,即使你跟他争辩、辩解,争个你长我短,争个理,你也是春蚕作茧,自取缠绵,缠绵就是把自己像蚕做个茧,把自己包裹起来了,就是我们讲的你人生就被框住了、被束缚住了,你的大自在就没有了,所以怒没有好处,反而有害。
这是袁了凡举的讲道理的例子:一个发怒、一个杀生。现在生活中处处都在讲道理,比如说的“生活帮”节目。家里的孩子不孝顺,大妈大姐到家里,大家坐在一块,跟儿子讲讲,你知道你父亲养你有多不容易吗?他虽然以前是有不对,但是他总是把你养大了,你这样做对得起他的养育之恩吗?而且你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你应该要做个顶梁柱,父母亲已经老了,你应该赡养他……就是讲道理。或者跟父亲讲道理,你以前做的确实不对呀,你以后要对孩子更好啊,给孩子认个错吧,你们就和解了。夫妻双方也是,丈夫以后不要回家那么晚,你看妻子在家里带孩子不容易呀,你应该要常回家,你也应该帮着打打家务;再跟老婆说,你要体谅老公在外边不容易呀,他每天要工作要应酬要面对社会那么多的压力,你不要光去指责他、抱怨他,你要扮演好你的角色呀!这也是讲道理。讲道理,不灵!也就是说,讲道理,最后谁都不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