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上海玉佛禅寺)
稽首大悲主,圆满自在身。
镜像水中月,而作难思事。
微细法界尘,一尘一切刹。
刹刹如尘众,无处不现形。
众生一念间,一时平等应。
如圆通所说,犹是分量数。
惟我心自知,大士全不觉。
——憨山大师
农历二月十九日,恭迎观世音菩萨圣诞日。民间有种说法,叫做“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在深受大乘佛法熏陶的百姓当中,观音菩萨可谓家喻户晓。
观音菩萨以慈悲济生为本愿,寻声救苦而成就菩提。代表佛教的“慈悲”精神,是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大势至菩萨一起,担当阿弥陀佛的胁侍,世称“西方三圣”。
观世音,梵语“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翻译中国话叫做“观自在”或“观世音”。“观自在”是约自利的解释,“观世音”是约利他的解释。“观世音”的“观”字,是能观的妙智。观世音菩萨是寻声救苦的,可是其寻声救苦,不是以耳识的分别,乃是以微妙智慧的观察。这就是观世音菩萨,修习耳根圆通,证得之后所发起的妙用。“世音”二字是所观的境界。“世”是六凡的迷惑世间和三乘的正觉世间。“音”是音声,就是世间出世间所有的音声。观世音菩萨以智慧的观察,如果有世间的众生受痛苦而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祈求观世音菩萨救度的时候,观世音菩萨就随著苦痛祈求的音声的所在,去解救受苦的众生。因为观世音菩萨是寻声救苦的,所以名为“观世音”。观世音菩萨之所以得名为观世音,有宿世悲愿、因中自利、果上利他的三种因缘。
一、宿世悲愿
悲华经说:在过去善持劫中,宝藏佛出世的时候,有一位转轮王,叫做“无量净轮王”。这位转轮王的第一位太子,笃信佛教。这位太子有一次发心供养佛僧结夏安居三个月的饮食。当三月安居圆满,宝藏佛就问他发心供佛斋僧有何希求,太子回答世尊说:“世间的物质都是虚假的,我对于世间的一切都无所要求。我唯一的愿望就是如果有众生,遭受地狱、饿鬼、畜生一切苦恼的时侯,凡是能称念我名字的,我就用我的天眼来观察他们的所在,用我的天耳来听闻他们的音声,而解救他们的苦难。如果他们称念我的名字,而不能免除三途诸苦恼的话,那我就不成就菩提佛果。”
宝藏佛听到这位太子,发菩提心要救度众生,就很欢喜的称赞他说:“汝能观察一切众生的痛苦,发愿要救度一切众生的痛苦,那是很好的,我现在就给你赐一个名字,叫做观世音吧。”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由宿世的悲愿,得名为观世音的因缘。
自在观心净寻听世间音
观音菩萨应众生的需求,对不同的众生,化现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观音菩萨遇着什么“缘”的众生,就为其开示什么“法”,只为让众生能明因识果,知生死轮回之真相,从而迷途知返,破迷开悟,精进修行,成就无上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