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佛教故事 >

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丨虚云老和尚圆寂纪念日

五三年,由沪返京,成立中国佛协,为名誉会长。李济深、叶恭绰、李根源、龙云、朱长生等互相聚叙旧情。旋往大同瞻礼云冈佛窟。均由佛源随侍记录其事。五月与佛源同至武汉,遣之先返云门接任住持,自往宝通寺浅住。上庐山养病,有云居僧禀告,真如寺被日寇全焚毁,仅毗卢遮那佛兀坐于蔓草中,乃恻然伤之,发愿修复。七月初,由匡庐往云居,住牛栅内。各方僧人闻风云集,垦荒开田,种植茶园,生活艰苦,环境恶劣,而殿堂佛像修塑极为庄严。仅五年时间,又值反右,天上云居又现人间,衲子云集,宗风大振。实乘愿再来,无愧为南华、云门、云居一大中兴祖师也。

痛于五九年一百二十岁时,农历九月十二日中午,自起来取水洗面礼佛毕,唤侍者一起进来,举目遍曰:“汝等侍我多年,辛劳可感。以前的事不必说了,近些年含辛茹苦,日在危疑震撼中受谤受屈,我皆由他,我只想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为寺院守祖德清规,为出家人保住此一领衣服。”手指身穿圆领:“汝等皆我入室弟子,日后有把茅盖顶,或应住四方,须坚持佛戒,保存圆领。”说毕合掌道珍重,即右胁作吉祥卧示寂。

十九日荼毗,得五色百余粒,有蚕豆、黄豆大者,晶莹光洁,呈现佛影。世寿一百廿,僧腊一〇一,五宗嗣法弟子弘法五大洲,剃发皈依者有“宽字满天下”之称。闻师示寂,海内外四众弟子、佛教团体纷纷举行追悼,营造舍利塔、纪念堂等供奉之。

虚云老和尚遗言开示

农历九月十二日,至十二时半,公唤侍者一起进来,举目遍视,有顷,曰:你等侍我有年,辛劳有感。从前的事不必说了。

我近十年来,含辛茹苦,日在危疑震憾之中,受谤受屈,我都甘心,只想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为寺院守祖德清规,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领大衣。即此一领大衣,我是拼命争回的,你各人今日皆为我入室弟子,是知道经过的。

你们此后如有把茅盖头,或应住四方,须坚持保守此一领大衣,但如何能够永久保守呢。只有一字,曰:戒。

说毕合掌道珍重。诸人含泪而退。


——《虚云老和尚开示录》

圆寂时,虚云老和尚曾写下

反对我的人,你们不要反对了

我马上就要走了

捨不得我的人,不要捨不得了

我去去就来

让我们一起至诚祈愿

虚云老和尚乘愿再来,度化众生

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丨虚云老和尚圆寂纪念日

虚云老和尚法语

修行 | 开示

虚云老和尚主持过许多次禅七

晚年在云居山也为僧众做过许多开示

被收录在净慧长老主编的

《虚云和尚全集》中

于虚云老和尚圆寂纪念之时节选几段

怀着恭敬心接受他的敦敦教诲

01

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

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总要步步立稳脚根,远离妄想执着,便是无上菩提......吾人须是从平实处见得亲切,从平实处行得亲切,才有少分相应,才不至徒托空言。

平实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贪、戒嗔、戒痴、戒杀、戒盗、戒淫、戒绮语、戒妄语、戒两舌、戒恶口。如是十善,老僧常谈,可是果能真实践履,却是成佛作祖的础石,亦为世界太平建立人间净土之机枢。

——民国三十六年在广州联义社演说

02

动中修行真功夫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作得主。

有些人终日悠悠忽忽,疏散放逸。心不在道,虽做工夫,也是时有时无,断断续续,常在喜怒哀乐是非烦恼中打圈子。

儒家亦有“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的说法。我们怎好不痛念生死,如救头燃呢!应须放下身心,精进求道,于动用中磨练考验自己。渐至此心不随物转,则工夫就有把握了。

做工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

——《云居山方便开示》闰三月十四日开示

03

有大愿力 难的会变易

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因贫穷的虽欲布施,有心无力,勉强布施,就会影响自己的生活,所以为难。豪贵人家,有力布施,不能放下身心去学道,也是为难。

难易是对待法,精进勇猛,有大愿力,难的会变为易。疏散放逸,悠悠忽忽,易的也变为难。难之与易,在人不在法。贵能融通,则一切无碍。贫的是前世不施,故感今果,正应尽力布施。豪贵的人身份高,办事不为难,正好学道。

——《云居山方便开示》 乙未七月初十日

04

静坐一须臾之功德

《妙法莲华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因为静坐这一法,可以使我们脱离尘劳,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圆明,生死了脱。一须臾者,一刹那之间也。若人以清静心,返照回光,坐须臾之久,纵不能悟道,而其正因佛性已种,自有成就之日。若是功夫得力,一须臾之间,是可以成佛的。

故《楞严经》阿难尊者曰:“不历僧祇获法身。”但是你我及一般人,平常总是在尘劳里,在喜怒里,在得失里,在五欲里,在一切图快活享用里过活。

而今一到禅堂中,一声止静,则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六根门头,犹如乌龟息六样的,任什么境界也扰你不动,这是修无为法,也是无漏法。故以金银等七种实物造塔,如恒河沙数之多,犹不能及此静坐一须臾之功德也。

——于上海玉佛寺禅七开示 1953年3月1日

(责任编辑:印月)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