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大念住经》解读一—— “ 四念处 ” 的禅法背景(1)

另外一方面,有的时候我们为家人付出,为他人奉献爱心,其实也利益了我们自己。所以说“自护即是护他,护他即是护自”。

什么是自护护他呢?佛陀说:“心自亲近,修习随护作证,是名自护护他。”就是说亲自去修行,亲身去感悟真理,这就是自护护他——表面上看,利益的是自己,实际上是在守护所有人,甚至是守护了这个世界。

什么是护他自护呢?“不恐怖他,不违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护他自护。”对这个世界绽放出爱心,开启出一种人文关怀,当我们关怀这个世界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守护自己。

接着他说:“自护者修四念处,护他者亦修四念处。”佛陀接着就把自护护他——如何通过自我关怀来关怀他人、如何通过关怀他人来关怀自己的方法开显出来了。要想守护好自己,那就要修四念处;要想守护好他人,也需要修四念处。所以我们会看到这部经典,把四念处的重要性提到了非常高的位置上。

《大念住经》解读一—— “ 四念处 ” 的禅法背景(1)

下面这一段是《杂阿含经》六百二十经中的:

是故,比丘!当如是学,于自所行处父母境界依止而住,莫随他处他境界行。云何比丘自所行处父母境界?谓四念处——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杂阿含.620经》

这段经文的前面也有一个公案故事。佛陀在为弟子讲法的时候,他就举了一个猿猴的故事。猿猴本来是住在山里的,但是有一些猴子特别好动,有时候就会跑出来,跑到了平原上人类经常出没的地方。猎人发现了这些猴子,他们就在这个地方涂上粘胶,然后放上食物。猴子来了之后,它看到了食物,伸手一抓,它的左手就被胶粘住了,那么它就用右手想把左手解脱开,结果右手也粘住了。然后它就用一只脚去蹬,这样它左脚也被粘住,它就用右脚蹬,右脚也被粘住。接下来它急着用头去拱这个粘胶,想把自己拔出来,头也被粘住了。当它全身都被粘住的时候,它就一动也动不了,结果就被猎人捕获。

这个时候佛陀就说,一个修行者,如果不注意守护我们的根门,缺少足够的正念和智慧的话,我们就像这个猴子一样,会被红尘烦恼所捕获,成为了它们的猎物,失去了心的安宁和自由。佛陀接着就说了这一段话:“是故比丘当如是学,于自所行处父母境界依止而住,莫随他处境界行……”作为一个修行者,我们必须要在自己的界限里守护好自己,所谓“自所行处父母境界”——如同我们的父母给我们安全保护的地方,而不要像那个猴子跑到了“他处他境界”。

什么是一个修行者的“自所行处父母境界”呢?“谓四念处,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在这里,佛陀就把这个“四念处”列为一个修行者必须要安住的基本状态,我们不能够离开这个状态,如果离开了四念处,会怎么样?很可能就会被烦恼、困扰所捕获。

第三部经典:

“阿难!当知如来不久亦当过去,是故,阿难!当作自洲而自依,当作法洲而法依,当作不异洲不异依。”

阿难白佛:“世尊!云何自洲以自依?云何法洲以法依?云何不异洲不异依?”佛告阿难:“若比丘,身

身观念处,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处,亦如是说。”《杂阿含.638经》

这个公案是非常出名的,就是佛陀快入涅槃的时候,阿难问了他几个问题:佛灭之后以谁为师?佛陀就回答:以戒为师;然后阿难又问:依谁而住呢?佛陀回答了这段话:“当作自洲而自依,当作法洲而法依,当作不异洲,不异依”。就是说,你要做你自己的依止处,我们用一句白话说就是——要自己靠自己。

佛陀入灭了,我们靠谁?佛陀给了答案:自己靠自己。

但是,所谓的自己靠自己,并不是说随着自己的想法、念头、性格转,而是什么呢?“法洲而法依”,要依的我们所吸收到的教法,依我们内心里由此所产生的证悟和智慧。所以,实际上是依法而住,“不异洲不异依”——不要再依止其它的。

所以就称为“自依止,法依止,不异依止”。这就是佛陀入涅槃之前给弟子的最后教导。那么什么叫“自依止,法依止,不异依止”?阿难接着就问了这个问题,佛陀就回答说:“若比丘,身身观念处,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处,亦如是说。”

实际上佛陀还是说了这个四念处。所以说,佛陀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以戒为师,依法而住”——这个法,它指的就是四念处,依四念处而住。

《大念住经》解读一—— “ 四念处 ” 的禅法背景(1)

还有一部经文,我这里因为PPT的篇幅关系,没有列出来。那也是佛陀的弟子们问他:初学的人刚刚进入僧团,可以教他什么方法?佛说应该教他修四念处为入门。再问那中间应该修什么?佛陀说修四念处。弟子们又问:证悟了以后,阿罗汉他们修的是什么法?佛陀说,阿罗汉仍然是安住于四念处。

(责任编辑:)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