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如何看待别人的修行(二)

佛陀也是这样认为的。凡事不能只从现象上来判断。如果我们只看外在的现象,但是却不了解内在的心行,我们很多的判断都是片面的,都是有问题的。我们给出的答案,我们以为公平,可能实际上就很不公平。在这个时候,佛陀的态度,我们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晰了。

所以,同样的一件事情,有智慧与没有智慧,有烦恼与没有烦恼,它们的差别是非常大的。但是在佛教里边我们更重视的是什么呢?更重视外在的行为,还是内在的心行?其实两个都重要。外在的行为也重要,但是内在的心行更重要。

如何看待别人的修行(一)

佛陀告诉阿难:普通人只能看到表面的现象,却没有能力洞察、测知众生的心行。如果一个人犯戒,后来不再造作,但他对心解脱、慧解脱,并没有如实通达。而另外一个人,同样犯戒以后改过,但他通达了心解脱和慧解脱。如果认为这两个人是一样的,应生到同一处,这是非常错误的思想。不光是戒律,包括修行的其他方面,比如:起掉举,起嗔心,起贪心……各种现象,虽然同样是起了烦恼,但是如实了解心解脱和慧解脱的人与不如实了解的人也是不一样的,他们业力的程度,将来转生的地方,都不相同。所以,人的心、智慧不同,那么他们的业是不相同的。没有智慧的人犯戒与有智慧的人犯戒,他们的差别也是不一样的。

但是听到这里,我们就可能会觉得,是不是佛教认为内在的心是最重要的,外在的行为不重要呢?其实也不是。我们看佛陀接下来怎么说。

“佛告阿难,善哉!善哉!如来说法若有二者,无有是处。阿难!若富兰那持戒,梨师达多亦同持戒者,所生之趣,富兰那所不能知……若梨师达多所成就智,富兰那亦成就此智者,梨师达多亦不能知彼富兰那当生何趣……”

佛陀进一步说,从富兰那先与梨师达多的这个例子来讲,富兰那持戒也持得很好,但是如果他开发了智慧的话,那么他转生的地方就会远远超过梨师达多,梨师达多是不能够了解他生到哪里去的。同样,梨师达多他有智慧,但是他戒律修的可能没那么严谨,梨师达多如果能够持戒的话,那么他也会远远超过富兰那先,所以,佛陀在这个时候说“彼富兰那持戒胜,梨师达多智慧胜”。这兄弟俩,他们的根性是有差别的:一个持戒特别好,另外一个智慧特别锋利。但是他们俩也各有缺点,持戒的这个人智慧不够,智慧够的呢,他的戒行没有那么严谨。因为这个原因,两个人去世之后,他们就恰巧生到了同一个天——兜率天,他们证的是同一个果位——第二果。如果不是佛陀的话,有没有人有这个能力判断?这是非常复杂的。

“彼二有间,自非如来,谁能得知?是故,阿难!莫量人人,量人人者,自生损减。唯有如来能知人耳。”

佛就告诉阿难:不要从外在的现象去分别、判断、评价一个人,因为这种评价对我们来说没有好处,只会让我们起烦恼。你以为自己比别人做得好,就会生起傲慢心;你以为自己不如别人,很可能就会生起自卑,或者生起嗔恨心,嫉妒……这些,其实都会让我们的心灵痛苦。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不管别人怎么样,我们首先就是要做好我们自己。我们要问的不是别人修得如何,而是问自己修得如何。当我们能够回归到这个地方来用功的时候,我们所有的烦恼就会烟消云散。

(责任编辑:)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