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如何看待别人的修行(二)

如何看待别人的修行(二)

界文法师

如何看待别人的修行(一)

接前文

佛陀接下来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他是先反问阿难:如果有两个人,都犯了戒。犯戒了之后,他们又都重新改过了。这两个人,一个人的情况是“彼于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就是他不了解心解脱、慧解脱;另外一个人,他也是犯戒了,但是他对心解脱、慧解脱如实知,他也是开始有所违犯,后来不再造作犯戒的事情。两个人都是先有过错,后来变得清净。那么,如果我们因此就认为他们应该生到同一个地方,受到同一种果报,这个思想是对还是不对呢?佛陀反问阿难。当然,阿难他很难回答。这个时候,佛陀就说:“彼如是筹量者,得长夜非义饶益苦。”

那就是说两个人,虽然在现象上看,都是以前有违犯的行为,后来两个人都改正了,但一个是了解心解脱和慧解脱的人,一个是不了解心解脱和慧解脱的人,他们两个人在表面现象上看好像都是一样的,但是他们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实际上,佛陀这样来问,是这个意思:一个人对法有充分的了解,一个人对法没有了解,那么这样的两个人,如果我们认为他们会生到同一趣、同一处,证到同一个果位,这个想法是错误的。佛陀说:

“彼犯戒者,于心解脱、慧解脱不如实知,彼所起犯戒无余灭、无余没、无余欲尽。当知此人是退,非胜进,我说彼人为退分,阿难!有犯戒,彼于心解脱、慧解脱如实知,彼于所起犯戒无余灭、无余没、无余欲尽。当知是人胜进不退,我说彼人为胜进分。”

佛陀在这里告诉我们,不要看表面的现象。比如说,一个人曾经杀生,但是后来他不杀生了,不杀生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有很多种。可能因为害怕,害怕受到法律的惩罚,害怕受到别人的讥嫌。也可能是因为贪欲。比如有人告诉他:如果你能够不杀生,你就能发大财,你的彩票就能中奖,于是他就不杀生了。这是为了得到一些利益。还有的人,可能因为嗔恨心的原因不杀生了。可能他跟别人在比较,跟别人有所竞争,因为对方不杀生,他为了胜过对方,为了显示比对方更优越,那么他也不杀生了。或者因为种种邪见,因为一些错误的思想,导致他也不愿意杀生。那么这样的不杀生,在佛陀看来,有没有真正地开发自己的智慧呢?有没有真正地消除自己的烦恼呢?其实没有。

(责任编辑:)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