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第一个使南岳佛教走上中国化之路的人是谁?这位祖师功不可没


佛教自两千年前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矛盾,相互吸引,相互冲突,相互融摄。

其深入协调的结果,既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也极大地改变了自己的形态。

在这期间,有一位大师居止南岳春秋十载,筚路蓝缕,含辛茹苦,历尽磨难,艰苦创业,在南岳衡山几乎到处都留下了弘法的足迹,并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其“定慧双开”的止观法门,开启了中国佛教的新风。他就是慧思大师。

2023年7月28日至30日,由南岳佛教协会主办,南岳佛教文化研究院协办的“南岳佛教与佛教中国化学术研讨会”在

南岳举行。研讨会上,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徐仪明发表题为“南岳慧思大师的佛教中国化之路”的论文,十愿网编发其部分观点如下:

文/徐仪明

从中国佛教史来看,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佛教学者,实际上是佛教理论中国化的主要创造者,对于推动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结合,以及使得佛教信仰中国化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魏晋南北朝时

期,出现了一批继承传统观念,用中国语言文字宣传佛教思想的佛教学者,慧思大师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慧思大师不仅是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思想先驱,同时也深刻影响着禅宗这一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的思想和修行。

·禅观法门

慧思学术体系中最具中国化特色的法门

当然,慧思的学术体系中最具有佛教中国化特色的还是应该数他的禅观法门,道宣在《慧思传》中所说的“定慧双开”即是指此。正果法师说:“为了解脱生死,迷执者要修习止观。修习止观能利益自他,故名大义。解脱必须具足智慧,智慧从禅定生起。无禅不智,非定不生,无漏慧根,非静不发。心既在定,则只是见一切生灭法相,出生无漏智慧,能尽众苦根本。”而这一重要的禅观法门,慧思在《大乘止观法门》中说:“所言止者,谓知一切诸法,从本已来,性自非有,不生不灭。但以虚妄因缘故,非有而有。然彼有法,有即非有。唯是一心,体无分别。作是观者,能令妄念不流,故名为止。所言观者,虽知本不生,今不灭,而以心性缘起,不无虚妄世用,犹如幻梦,非有而有,故名为观。”按照正果法师的解释,禅定在经论中即止观。

止是寂示、专注一境,其体即定;观为观察,是思惟修,其体即意。定慧、寂照、明静等,都是止观的同义语。止与观,如车之两轮,一失均衡偏于任何一方时,便不能达到止观变运的圆满成就。正因为“止”能令妄念不流,则“观”即能照见心性缘起。反之,如不以心性缘起,亦不能止息妄念。所以两者如车之两轮,不可或缺。

慧思进一步讲到修习止观的过程和方法。他说:“钝根菩萨,修对治行,次第入道,登初一地,是时不得名为法云地。地地别修,证非一时,是故不明一华成众果。法华菩萨,即不如此。一心一学,众果皆备,一

时具足,非次第入。亦如莲华,一华成众果,一时具足,是名一乘众生之义。是故《涅槃经》言:或有菩萨,善知从一地至一地。《思益经》言:或有菩萨,不从一地至一地。从一地至一地者,是二乘声闻,

及钝根菩萨,方便道中次第修学。不从一地至一地者,是利根菩萨,正直舍方便,不修次第行。若证法华三昧,众果悉具足。”虽然以“钝根”和“利根”来说明区分渐修和顿悟的界限,其实,慧思并没有贬低渐修的意思。他解释说:“勤修禅定者,如《安乐行品》初说。何以故。一切众生具足法身藏,与佛一无异。

(责任编辑:)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