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当境界现前之时,如何能辨真假?以凡夫的妄想心自然无法理解,一般来说,在没有起心动念的时候,所遇到的境界,大部份都是真实的。而如果一旦痴心妄动,有了攀缘欲求之心,那么所遇到的境界,则大部份都是虚妄的。所谓“有心是妄想,无心是感应”,我们一定要切记,面对一切真、妄境界之时,要以智慧抉择──认清境界,不着境界;无论是真是假,都不要执着。要不然的话,就会像上述这头狼一样,被帝释化身而成的羊所欺骗、试探与戏弄。
在《坛经》中,六祖惠能大师曾经说过:“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所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我们若能做到不思善、不思恶,那就是无念;无念就能无住,一切皆空,这就是真正的不动了。到那时候,自然就会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我们又何须苦苦向外寻觅?
正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所云:“若令众生心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所谓“毗尼住世,佛法住世”,未来的佛教仍须依戒、定、慧而建立,此三无漏学对佛教之重要性,犹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自恣”,在律藏二十犍度中,占有很大的地位,可以说是落实执行佛陀制戒的具体实施,是僧众戒行清净、道业成就、僧团的和合、僧团的声誉影响之关键所在。藉此佛欢喜日,我们应该对“僧自恣”之意义及影响,重新反省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