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而言,僧众自恣后,能令佛欢喜有三义:
1. 十方诸佛因见僧众能安居精进修行圆满,故生欢喜。
2. 解夏自恣法后,僧众能自我反省检讨,及大众互相检举,使于九十日中有犯过者,均能发露忏悔回复清净,故令佛欢喜。
3. 佛闻解夏后僧众报告或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畅佛所愿,故令佛欢喜。
然佛在世时,是如何训勉、教导弟子,以建立清净、和谐的僧团?据《摩诃僧祇律》所载:
某年,释尊在舍卫城的時候。某村有二众修行者,他们规定一特定期间不能外出,必得闭关在房里修行。结夏安居结束,其中一众回到舍卫城去拜见释尊,向佛至诚顶礼后,坐在一旁。佛虽知晓他们的一切行迹,但却故意问:
“诸位在那儿结夏安居?”
一群修行者回答,刚從某村镇回來。佛又问:
“诸位在安居中快乐吗?托钵容易吗?是否依佛陀的教义呢?安居结束,能获得僧衣吗?忧婆塞常往来吗?”
修行者回答:“世尊,我们渡过快乐的结夏安居,也依照佛的指示修行了。不过,托钵不如想象中容易,衣衫亦不足,忧婆塞也不常来往。”佛听了却告诫他们:
“诸位是出家身份,为什么要常常计较世间的利益呢?即使世上的人也常受到八法的控制。所谓八法者,就是利与不利,称与不称,誉与毁,乐与苦。因为诸位生性鲁钝,心生迷妄,不能分辨八法,调整身心,消除烦恼。纵使世间有利益可取,也要仔细观察。当须知它很快会消失,藉此领悟无常迁灭之法。倘若不能超越这种利益,那可以说是受制于世俗之法的不智之徒。不论遭遇到利或不利,称或不称,誉或毁,苦或乐,理察之后,须知都是无常迁灭之法,倘若因此烦恼,不能脱离束缚,或不能达到远离世俗忧虑的安逸心境,那可以说是受缚于世俗之法的迷妄之徒。因为不把这八种世法,看成无常之法,一旦利益当前,会执着不舍,反之若无利时,就会忧心忡忡,把这种的环境看成苦受、乐受和舍受,如果三受增长,执着于环境的四种烦恼,则愈来愈多,于是就有生老病死,和忧虑痛苦的人生。诸位如果碰到这八法时,要把它看成即将消失的无常之法。这样一来,爱憎自然远离,悲叹也会消失,由内心开悟,才能进入涅槃。”
修行者听了,欢喜异常,不禁非常赞叹地说:
“世尊难得为我们解说八世法,殷勤诱导,真是前所未有的说法。”佛说:“诸位,如来的智慧就像满月;解说世上八法,并不是前所未有。从前,我曾在畜牲道中投胎为鹦鹉,也对其他鸟类说过这些法。”佛又谈到过去世的往事:
从前,某国王饲养了两只鹦鹉,一只取名罗大,另一只叫做婆罗,两只都善解人意。国王非常疼爱他们,让他们住在金笼子里,饮食与国王同时,国王照顾他们如同自己的孩子。
有一天,一位大臣献给国王一只可爱的猴子。而喜新厌旧,乃是人之常情,国王的关注和爱心,立刻转移在小猴子身上了。国王不再去看望金笼子里的鹦鹉,只知把玩着小猴,百般抚摸、疼爱。
婆罗见了,心里非常难受,就对罗大说:“国王饲养我们,亲手递来佳肴,现在只眷顾猴子,使我们都被冷落。”
不过,罗大却默不作声。片刻后,他规劝婆罗:“世界万物,全是无常,变化不定。不久,那只猴子也会跟我们一样,失去国王的关爱和照顾,他也会有盛衰莫测的感叹。”
接着,他唱出一首诗偈:
“不论兴旺与衰弱,不论声誉与毁谤,
不论称赞或谩骂,不论快乐或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