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杨曾文:以十善为中心的佛教因果报应论

中国古代文化以儒释道三家为骨干,然而它们的社会功能有所不同,最有代表性的看法是南宋孝宗著《原道论》所说“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今天看来这种说法并非准确,却也抓住了佛教重在修心的特色。佛教大小乘教法虽有千差万别,然而皆注重善恶因果报应的说教,引导信众进行修善止恶的修心,只是依据的理论和采用的修持方法有所差异而已。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再到大乘佛教,以至中国隋唐以后形成的佛教诸宗,在倡导伦理思想过程中皆将五戒、十善作为根本内容,作为劝导信众扬善弃恶的基本要求。当然,具体到个人,在弘传五戒、十善的过程又加入某些说教内容,作出新的发挥的表现。常见的是不仅从“止善”(制止十不善,如不杀)方面,也从“行善”(进而行善,如放生)方面对五戒、十善作出诠释;也有的结合儒家的伦理名教加以会通。在汉译佛经当中,对十善作比较系统阐释的有唐代实叉难陀所译《十善业道经》和宋代日称等译《十不善业道经》。二经不仅列举何为十善、十不善,还指出做到十善的善行和做出十不善的恶行会遭遇怎样的善恶报应,历来受到佛教界的重视。


一、五戒、十善与佛教的善恶因果报应

古印度释迦牟尼佛在创立佛教以后,随着教团人数的增多和佛教传播范围的扩大,为防止僧众犯错,所谓“防非止恶”,并且为了维持僧众内部和谐和建立僧团与社会民众之间良好关系,经常因时因事而“随机设教”,按照僧众不同身份制定戒规,分为沙弥(含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遵守十戒、二百五十戒等。a同时针对在家信众也制定了简要的居士五戒和集中修行时期遵守的八戒。这些戒规是从制止做某些行为角度而制定的规范,每项戒条前面加以“不”字,如“不杀”“不盗”“不淫”等等。在戒规中也包括僧团举行集会、各种仪式以及修行、日常生活等等的规定、礼仪。

五戒虽是居士戒,实际是最基本的戒条,在其他戒规中也包含,要求信众皆须遵守。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禁止不正当男女关系)、不妄语(不说谎话)、不饮酒。当然对于出家的沙弥、比丘来说,还有别的更多戒条,要求也更为严格。

在上述各类戒规之外,佛陀还制定了具有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意义的“十善”,要求僧俗信众从身业(行为)、口业(语言)、意业(思想)三个方面自我约束,注重道德修养,促进心灵净化,并在行为上做到行善、止恶,积累功德,谓既可得到善的报应,也为深入修持其他佛法创造条件。

所谓“十善”,是从原始佛教,经部派佛教,直至大乘佛教一直倡导的最基本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在东晋佛陀耶舍与竺佛念译的《长阿含经•十上经》中称十善是“十增法”“十善行”,包括对身口意三个方面的约束:“身不杀、盗、淫(按:一般作‘邪淫’);口不两舌、恶骂、妄言、绮语;意不贪取、嫉妒、邪见。”与此相对则为十恶,称之为“十退法”“十不善行迹”,包括“身杀、盗、淫(按:一般作‘邪淫’);口两舌、恶骂、妄言、绮语;意贪取、嫉妒、邪见”。

与此相反就是“十不善业”“十恶”,即做十种恶的行为。不过,仅从不做恶来说是带有消极意味的。大乘佛经对此有发展,要求从不做恶事(止恶),进而主动积极地做利益众生和提高道德修养的善事(行善)。

1234...全文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