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之八是“离贪欲”,做到可得到五种“自在”,即:“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如果成佛,“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十善之九是“离瞋恚”,做到可得到八种“喜悦心法”,即:“一、无损恼心;二、无瞋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如果成佛,能“得无碍心,观者无厌”。
十善之十是“离邪见”,做到能得到十种“功德法”:“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三、唯归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如果成佛,“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在经文所罗列行十善所能得到的功德、报应中,多数属于东晋慧远所说的“现报”。例如做到不杀生,则能给众生以勇气(“施无畏”),对众生产生慈心,断除瞋恚;不偷盗,便能增加财富,不遭盗贼;离邪行(邪淫),则离邪淫之念,为世人尊重;不妄语,则“口常清净”,为世人所信,“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不两舌,则心身安泰,眷属和谐,受人信任;离恶口,则言语顺正,说话在理;离绮语,则为智者爱敬;离贪欲,则身心、财物、福德皆自在,永不贫穷;离瞋恚,则无损害人之心,心地柔和慈善;离邪见,则能得到真善观念,“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这实际讲的是修持十善所能达到的道德修养境界和能够得到的现实利益。这种功德当然属于慧远讲的“现报”。
其中也有属于来世的善报,例如所说的“命终生天”“速生梵世”“不堕诸难”等说法,实际是指修行十善能在死后得到好的轮回,生为人天。至于慧远说的“后报”,经文中所说“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按:最高觉悟)者,后成佛时……”就属于这种。因为大乘佛教所说的成佛动辄以“阿僧祇劫”(无数时间)计算,是并非可以一世二世预计的。
(四)将大乘菩萨道的“六度”“四摄”与十善结合宣说
大乘佛教以实践菩萨道为宗旨,以修持六度(六波罗蜜)为核心。六度包括:施舍、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至于“四摄”可看作是对六度的补充,包括:布施、爱语(对人劝导、说法)、同行(给人信心和帮助)、同事(与民众同甘共苦)。
在《十善业道经》中,在讲完十善之后,又强调在修十善过程中应当同时修持六度、四摄等,特别强调修持“行施”“持戒”“忍辱”,谓这样做便能“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身心安泰,增长智慧,断除妄见和各种烦恼,利益众生,获取大的利益。
此外,经文还要求修持其他如慈悲喜舍(四无量)等等佛法。
经文最后强调,如同城乡必须依处大地,“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那样,十善道则是一切佛教的基础,谓“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