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菩萨的弥勒二字,乃是菩萨之姓,译为慈氏;菩萨之字为阿逸多,译为无能胜。因为弥勒菩萨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以慈氏为姓;菩萨所修慈心最为殊胜,故以无能胜为字。弥勒菩萨的名号就是在教导我们修行的方法:慈能与乐济喜,当我们以安乐施与众生时,自己也会得到慈悲的力量和欢喜的果报,最胜无上。
弥勒菩萨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与释迦牟尼佛同时应现世间,生于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其父迦波利是波罗奈国的宰相。他生而相好庄严,聪慧异常。相师为菩萨看相后,曾惊异地说:“此儿具足轮王相,长大必然要当转轮圣王。”这话很快传到国王耳里,满朝文武惶恐异常,怕国内要发生政变,急欲觅得此子,加以杀害。其父预感大祸临头,即将其匿藏于舅父家中。等到菩萨长大,舅父即令其见佛闻法,从佛出家。
由于菩萨从小生活在经济富裕的族氏家中,出家后依然交游族姓,喜爱穿着。曾有国王将一件金缕袈裟供佛,佛将它赐给诸比丘,大家看到这般华丽的袈裟,谁都不敢要,唯菩萨受之,并天天穿在身上,到处乞食。
弥勒菩萨在《楞严经》中曾自述道:“忆我往昔,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名利,好游族姓”;《法华经·序品》中文殊菩萨也说他“心常怀懈怠,贪着于名利,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这些都说明他这一习性的养成,并非始于今日,而是由来已久的。
其实,弥勒学佛的历史比释迦牟尼佛还要久,但他虽然重视慧学,却也喜好交游,在意吃穿,勇猛精进方面不如释尊,结果是后来者居上了。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里,释尊曾回忆说:“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于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无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