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睹明星而证道,那是一个瞬间,然而那瞬间却融化了万劫无际的时空,揭示了生命宇宙的一切秘密,承载了救度娑婆三界六道芸芸众生的使命与希望。
佛陀用了漫长的49年的光阴将那瞬间的证悟弘扬于世。“道”是无形无相、非心非物、无内无外、无大无小、无垢无净、无始无终、无远无近、无是与非,无美与丑,无静无动,无上无下,无处不在,根本无法用具体确切的文字语言所能表述。可见弘道传道其难度绝非众生所能想象。为此,佛陀在弘道时只能用大量的比喻、象征和类似于寓言故事的比拟等,应机施教。为能更接地气,在弘道中,佛陀是以一个血肉之躯的凡人身份托钵,沐雨栉风,饥饱无定,行走在古印度的各国,于此同时十方无量的诸佛、菩萨亦化现于娑婆世界,助佛教化。其中熟知的有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大势至菩萨等。
由于众生接受根机的千差万别以及弘道过程中人事环境因缘的随机性,特别是由于反映宇宙真相的佛法本身的自然逻辑性要求,这也就形成了佛陀弟子们用文字记载整理而成的思想内容即连贯又不尽相同的浩如烟海的佛经,总归纳为三藏十二部,其博大精深,达一万多卷。而中国天台宗智顗(yǐ)大师根据佛教诸经典之内容加以分类、解释,则更为具体地从释尊说法的时间顺序分为华严、鹿苑、方等、般若、法华涅槃等五时;从教导众生之形式方法分为顿、渐、秘密、不定等四种类(化仪四教);又依适应众生根机而教导之教理内容,分为藏、通、别、圆等四种类(化法四教)。以上总称为五时八教,具体概括如下:
一、华严时
释尊在菩提树下证道后,用妙观察智、观机施教,说《华严经》。《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的称性之谈,素有“众经之王”的称号。其结局乃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西方极乐世界,其深远的意义在于,《华严经》广说念佛法门,对于遍十方法界而言,西方极乐世界乃是众星拱北、万水朝东的终极归宿。
二、阿含时
佛陀最初说法场所在鹿野苑,故又称鹿苑时;应取所说经名,故又称阿含时,《阿含经》保存了佛教最原始的教义和修证。是现存最早结集的佛教基本经典,是佛教的教、理、行、果种种说法的母体。《阿含经》由众多小经组成,论述四谛、十二因缘法,兼说生死轮回、善恶报应及营生处事、伦理法则、普度众生等思想,主要有苦、集、灭、道四谛,十二因缘等教法。
三、方等时
佛看到罗汉、辟支佛,对于四谛、十二因缘教法,都能领悟,也能够依教修行,虽断了见、思烦恼之惑,但却得小为足,不肯再去上求佛道,下度众生。不肯从空出假、涉俗利生,沉滞到化城之中,所以佛陀再说方等《解深密经》、《维摩经》等大乘教法,引导小乘发菩提心,入大乘道。
四、般若时
般若就是智慧,《大般若经》阐述实相真空妙理,能够照见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能够度一切苦厄。《智度论》说:般若象大火炬一样,四边都不可相触,触之则烧,撄之则烂。它能将二乘圣人所有疑情妄执、偏见执着,统统消除干净。回小向大,发四弘誓愿,修六波罗密,直趋无上菩提,就像正中的太阳普照一切。
五、法华涅槃时
佛说《法华经》《涅槃经》之时,时机已熟,世尊乃于灵山会上开示佛之知见,小乘弟子至此皆得授记成佛,会三乘之权,归一乘之实,如日正当中,了无侧影,是为“法华涅槃时”。佛为度声闻、辟支佛(缘觉、独觉)、菩萨,而分别说四圣谛、十二因缘、六度,是为三乘。然而,佛陀的本怀并非让大家成为阿罗汉、辟支佛,而是让众生趣入究竟离苦得乐,直至成佛的一佛乘,故说《法华经》。
法华经的主要思想,就是开权显实,是指开出三乘教法的方便权巧,显示一乘妙法的究竟了义。与法华经在教理上共通融合的《涅槃经》,它含具法身、般若、解脱的佛之三德,代表着大乘佛教的真实理想,是纠正小乘思想对世俗世界和涅槃世界执为实有的偏差。小乘佛教思想视世俗社会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认为脱离了生死轮回而不再生,就可以安住在一个实有的涅槃寂静的世界里,然而,就“真谛”而言,其实无论世俗世界还是涅槃世界都是“性空假有”,并无本质的区别,所以既不必执着追求无生的涅槃,也不必恐慌有生之烦恼的世俗假有。真正的涅槃是归于非空非有又不生不灭的永恒的法性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