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民族融合视域下的格义与佛教中国化

文章信息

作者:喻春勇

收录于:《普陀学刊》第十三辑,第180—196页。

内容简介

格义作为中国佛教史上一种特殊的解经方式之一,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曾发挥过应有的作用。因此本文作者基于民族融合的视域,对于魏晋时期的格义与佛教中国化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作者的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于格义的名义及其渊源进行了阐释,指出“格义”一词最早见于梁代慧皎所撰《高僧传·竺法雅传》,其含义为用佛教名相术语的“事数”与“外书”的名词概念来进行比配、训释,从而达到“生解”佛法本义的一种方法,并由此形成固定解释的范本或规范;作者参考汤用彤的观点,认为在汉末魏初之际华夏民族已使用了格义的方法去解释佛经,至东晋竺法雅、康法朗将其进行系统性与固定性的规范,并进行了更大范围的推广。其次,对于格义的方式进行了分类,指出格义可以分为翻译时对名相术语的比配、讲肆及注疏过程中对名词概念及思想的解释和类比,以及道安之后从形式转到目的上的新格义三种。最后,对于格义对于胡汉佛教、民族融合的作用进行了论述,指出格义不仅是佛教在传译及解经过程中的一种方法,也是佛教中国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两种民族文化得以融合的方法;早期中国佛教在不同时期对“格义”态度的转变,是佛教从胡人佛教向汉人佛教不断中国化的具体表现,直接体现了两种民族文化融合的程度;通过格义的方式,使得作为异域文化的佛教得以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并逐渐成长为适应华夏文明的独立思想体系。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