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佛学
当前位置:佛学首页 > 学术观点 > 正文

中国古代僧人文学家试析

1、 浮生如梦、真心求道

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生存生存的价值到底是现象的本身还是另有意义?人生到底还有没有一种更理想的状态?这是古今充满了焦灼的人类中,那些生命特别敏感的人的必然困惑,它必然激励一部分人从生命现象的反思入手,寻早一种方法,穿透这种困惑,实现生命的超越。永明延寿禅师已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到了现实世界和人类生命的真相。如其诗云:“豪规从他纵胜游,多换终是复多愁。”“一言寄欲休回首,尘路如今事正忙。”“数朝兴废狂风过,千载荣枯掣电飞。”尘世间的一切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不过是如梦虚幻。而大师从对人生的反思中,找到了人生的终极目标并坚定不移,那就是“道”。如其诗云:“早向权门思息意,莫于尘世自沉机。最要安身成大道,免叫他后始知非。”

2、禅境清清,超脱怡然

在日常生活中,举手投足间,人性会无法掩饰的下意识的流露出来,而从大师的诗歌中我们可以轻易发现这种灵魂的写照、人性的流露。我们会发现他禅境清清的人生境界、超脱怡然的人生解脱。如其诗云:“竟日虚怀无一事,金瓶秋水石炉香。”“景象自开还自合,怡然何必更忧忘。”在这种禅境中,完全流露出的是人性欣欣然的禅悦。而正因为享受到了这种禅悦,所以对于大师而言禅修已不再是手段,也无需再另设一种目的,禅修的本身就是一种生活,一种人生的生存方式。如其诗云:“意地已抛尘事业,心田唯种稻根株。”“有山有水更何忧,知足能令万事休。”抛弃尘俗的功名利禄,寄情于山水之间,享受其生命的实证境界“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残半夜灯。此境此时谁得意?白云深处坐禅僧。”此情此境澹泊、宁静、闲适,何其超脱,何其自在?

像寒山大师与永明延寿大师这样“雅好诗道”,这是唐宋以来历代禅师的普遍禅风。他们吟诗作歌,不同于一般诗人,或为功名,或为诗道,只是悟道见真、有口难道而触眼生机、处处般若、信手拈来的借相立意。之所以说他们与正统文人相比更胜一寿,正是因为他们的作品不是简单的文学艺术描写,而是他们生命实证境界之后的的空有不二。他们所证的禅修之境圆融通透,游于一切对立之外。正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些僧人文学家的诗歌作为一种文字相,虽然不是诗人所证得的禅境本身,但却描述着禅的本体,传达着祖师们修行方法中的过程和体验。他们的诗文等同于人们观照着生命真相的境界,充满着灵性和对生命的达观。而这一切,是那些正统的文人诗歌境界所不能达到的。尤为重要的是,祖师大德的文学作品中处处透露出“上求佛道”的宗教情怀及“下化众生”的人文关怀。我们常说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就是生命力,像这样一种处处充满普世情怀且格调颇高的文学作品又怎么会没有生命力呢?

从古至今,其实僧人文学家们不胜枚举,他们的作品也不仅仅局限于诗歌的范畴。之所以没有受到重视,除了正统文人集团的排外之外,我想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祖师大德们并没有刻意为了文学而文学,他们的一切作品,无非是自己宗教情怀的表达及自己生命实证境界的体悟。对于他们而言,自身的修行比一切都重要,解脱生死、趋向涅槃超过世间一切荣誉!而对于我们这些末世学人自身无修无证,却不自量力的去评析祖师们悟道境界的作品,想祖师们在常寂光中有知,也会哂笑不已吧……

(责任编辑:隆慈)

精彩推荐

热门视频

专题
更多

热门文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官方APP

中华网佛学频道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金融街园中园
1号院3号楼中华网大厦5层
互动/投稿邮箱:fojiao@china.com
客服电话:1814653242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7610228316
举报邮箱:jubao@china.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关于中华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豁免条款 友情链接 中华网动态
京ICP备18035944号@版权所有 中华网